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战国时何来高句骊、高丽?——与孙皓晖先生商榷

战国时何来高句骊、高丽?——与孙皓晖先生商榷

近日闲来无事,购得一套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书是不错,但谬误也不少,今特指出其中一处“硬伤”,欢迎方家探讨、指正。

    先引原文:“那时的辽东,西起辽水,东至浿水 ,南至大海,方圆广袤千余里,山水苍莽,冰雪苦寒,人烟稀少。在中原人眼里,辽东与岭南便是大寒大热的两处荒莽之地。然则,便是这苦寒荒莽之地,中原文明却早早就结结实实地在这里扎下了根基。还在殷商时期,这里便是殷商王族大臣萁子的封地,当时叫做萁子国。萁子国的封地城邑便在浿水西南,叫做乐浪 。周灭商,因萁子贤能,大度地保留了萁子国。整个西周数百年,萁子国庶民被中原人唤做“高夷”,也叫做高句丽、高丽、句丽、句骊等等。及至春秋板荡,萁子国一班老世族便思念故国,自认殷商臣民而与中原疏远。到了战国之世,叫做“满”的萁子国国君便自立称王,中原战国便直呼其国为“高句丽”了。秦开平东胡,自然也吞灭了这个“高句丽”,当年的萁子国便成了今日的辽东郡。”(上文见于《大秦帝国·金戈铁马》第八章 幽燕雷霆 冰天雪地的辽东军营)“海路输盐原本是田氏盐社的大宗生意之一。田氏拥用三条大海船,一通辽东,一通吴越,一通高丽与东瀛,数十年从无间断。”“老夫还听说,岭南楚人、高丽人中多有夏商周三代败落贵胄的逃亡部族,此等人也通行这种古奥的籀文,只是不曾亲见而已。”(此两条具见于《大秦帝国·阳谋春秋》)又,第五部铁血文明中也多次提及高丽,就不一一列举了。

鄙人谨按:
    1、句骊一词最早应是出于《汉书·地理志》燕地条:“……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貉、句骊蛮夷。”《史记》上无载,《汉书·朝鲜》也无记载,可见此条应是班固按东汉时的知识写下的,并不一定是西汉的称谓,也就更不是西周、战国的称谓了。又据朝鲜《三国遗事》,高句骊是于西汉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由朱蒙建国的,国名怎会出现在战国?虽说高句骊之名确实出现在其建国之前,按《逸周书· 王会解》载:“正东高夷”,晋人孔晁注说“高夷,东北夷高句骊”,可见“高夷”是高句骊主要族源之一,但战国时还不是称为高句骊,《后汉书·高句骊传》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自汉朝设置高句骊县后,始称高句骊,开始见诸史书。中原战国更不会叫萁子国为高句骊,《史记》上明明白白是朝鲜。

       2、高丽一词《三国志》《后汉书》皆无记载,实是我国其后史书对高句骊的简写或误记,但《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竟将高句骊(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宋史》更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导致了观念混淆。实则,王氏高丽的肇建者王建是夺得了泰封政权金弓裔之位,金弓裔本新罗王族,与高句骊没有半点关系。而且以高丽代指韩半岛应当是五代之后,在战国时代,韩半岛北方是萁子国,南方无载,大概是“三韩”(马韩、辰韩、弁韩)部落联盟的形成阶段。韩半岛在新罗统一之前,没有统一称谓,一般称之为“朝鲜”“三韩”“海东”等,新罗统一后,我国或称之为“鸡林”(鸡林是新罗曾用国名,唐高宗龙朔三年设鸡林州都督府),直到王建一统,建国高丽,高丽才成为韩半岛的代名词。是故,高丽一词不可能出现在战国。

    3、高句骊与箕子国无关,郭璞注《山海经》云:“朝鲜,箕子所封也,今在带方”,当然,异说也有,但其大都认为箕子国都城在今日朝鲜平壤一带(一说在朝鲜平壤市西南一里余之土城洞),而高句骊最早的族群“消奴部”学术上已公认为在辽宁省桓仁县为中心的浑江流域的“高山曲谷”中,两者在地理上并不重合,历史上也无记载二者有何关系,不知文中此说本出何处?

    4、箕子国并无明确传承,韩国虽然有“历代国王世系表”,但恐无依据,也许只有第一代箕子与最后两代“否”、“准”是大体无差的。但却从未听说箕子国有个叫做叫做“满”的国君(韩国“历代国王世系表”中也没有),不知此“满”是否是指卫满?但卫满是在西汉初燕王卢绾反叛之后才“聚党千余人,椎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亡命朝鲜,灭掉箕子国的,并非文中所说的那般。

    5、秦开平东胡并未完全吞并箕子国,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后(朝鲜)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

    由是观之,战国时不应当出现高句骊、高丽这种称谓,个人觉得直接写作朝鲜为最好,又何必多费曲折?

附:1、中国史书中箕子国始末:箕子封于朝鲜,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云:“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箕子到朝鲜后的事迹,班固《汉书·地理志》燕地条云:“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欲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箕子后代失载,只有亡国时的情形,《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云:“魏略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否死,其子准立。二十馀年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於西方。及汉以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界於浿水。及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为胡服,东度浿水,诣准降,说准求居西界,(故)中国亡命为朝鲜籓屏。准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满诱亡党,众稍多,乃诈遣人告准,言汉兵十道至,求入宿卫,遂还攻准。准与满战,不敌也……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

2、高句骊建国传说: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夫余人以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除之,王不听,命之养马。朱蒙每私试,知有善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夫余王以肥者自乘,以瘦者给朱蒙。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朱蒙虽矢少,殪兽甚多。夫余之臣又谋杀之。朱蒙母阴知,告朱蒙曰:“国将害汝,以汝才略,宜远适四方。”朱蒙乃与乌引、乌违等二人,弃夫余,东南走。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上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纳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出自《魏书·列传八十八》,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记载亦本于此,稍有附益。又据《三国遗事·王历第一》时在汉元帝建昭甲申年)

3、历史地图两张:



[ 本帖最后由 慎由戎 于 2008-9-27 19:56 编辑 ]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9-27 19:39 发表
是箕子,不是煮豆燃豆萁的萁,字都错了。
呵呵,受原文影响,也没认真考证 已更正。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TOP

孙皓晖先生毕竟写的是《大秦帝国》,术业有专攻嘛。这套书整体是不错的,电视剧据说也即将在央视播出了~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TOP

找了点资料:

废真番郡(公元108-82年)
    今朝鲜慈悲岭以南之黄海道大部分及南汉江以北之京畿道一部分

     与真番郡有关之文献资料,汇列如下:
     ①《史记》130/28下,太史公自序,"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一56-真番,葆塞为外臣。。
     ②《史记》115/1上、下,朝鲜传,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宋服属,方数千里。“
     ③《史记》129/9下,货殖传,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④《汉书》95/20下,朝鲜传,"[卫满]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  ("真番,辰国",  《史记》朝鲜传作"真番旁众国",《通鉴》从《汉书》).
     ⑤《汉书》6/22下,武带纪,元封三年"夏,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注,  "臣瓒曰,茂陵书,临屯郡治东施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十五县,真番郡治霄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十里,十五县。"
    ⑥《史记》朝鲜传《索隐》引"应劭云,玄菟,本真番国。"
    依上引资料,关于真番郡今地所在,一向有在北在南两说。倡真番在北说者,始于朝鲜人金致仁。金氏称(见《增补东国文献备考》卷13),  "大率汉以五国地为四郡,而朝鲜为乐浪。秽貊为临屯,沃沮为玄菟,皆有明证,独高句骊二千里地,岂可只为一县哉?是必为真番也。"我国近人丁谦亦认为真番郡"在今奉天兴京厅边外,东南至鸭绿江地。"日人那珂通世、白鸟库吉、箭内亘等均依上引资料第⑥项谓真番郡在今鸭绿江及佟佳江流域(《满洲历史地理》1/2-10)。另方主张真番在南说者,则指出汉武帝在朝鲜所设四郡实占朝鲜岛半之大部。据杨守敬所考,玄菟最北,乐浪在玄菟之南,临屯在乐浪之东,真番在乐浪之南(见《晦明轩稿》,页76下)。日人稻叶岩吉推断汉武帝在今汉江及大同江流域置乐浪郡,其南忠清道一带置真番郡,于江原道一带置临屯郡,于咸镜道及跨越鸭绿江上游一带地方置玄菟郡(参看《满洲发达史》,杨成能译,页17-29)、杨守敬更根据上引资料④、⑤两项论证真番郡当与三韩相接、杨氏称、"汉书朝鲜传,真番、辰国欲上见天子,朝鲜雍阏弗通,是真番在朝鲜之南,故朝鲜得以阏之,且远于临屯千里,直与三韩相接矣"(《晦明轩稿》,页35上)。杨氏又称,"据汉书朝鲜传,真番在朝鲜之南。魏以屯有以南置带方郡,以晋志照之,是带方、列口、吞列、长岑、提奚、含资、海冥七县皆在乐浪之南。又昭明一县云,南部都尉治,亦在乐浪之南无疑,并武帝时真番故县也”(《前汉地理图》,真番废郡条)。稻叶岩吉更指出,真番与辰国接近,不仅见于《史记》、《汉书》,又《魏略》亦称(《三国志》30/22上)  "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谿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山居者二二千余户,亦与朝鲜、贡蕃[即真番]不相往来。"稻叶说明,必真番与辰国相接,斯"不相往来"云云始有意义。若真番远在鸭绿江上游佟佳江流域,则与辰国之间尚有他国居中相隔。而犹特书其不相往来,于理殊不可通(见《满洲发达史》,杨成能译本页28)。
    以真番在南、在北二说相较,显以在南说较长,兹将汉真番郡定在今朝鲜慈悲岭以南之黄海道大部分及由汉江以北之京畿道一部分(参照李丙焘《真番郡考》,周一良译文,《禹贡半月刊》2卷10期页38)。

浿水(两汉时期)
    今朝鲜境内清川江   

     有关浿水的最早的记载,见《史记》朝鲜传,《汉书》朝鲜传抄袭《史记》的文字,內容基本相同。
     有几条河流曾以浿水为名。汉代所谓浿水,不同于汉以后到隋唐时期的所谓浿水,后者指今大同江而言,前者则指今清川江而言。
    《史记》朝鲜传说到:①汉"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②卫满"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放空地上下鄣";③"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④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⑤右渠"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交,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诈乐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上引诸文句中的浿水,不可能足在汉代被称为马訾水的今鸭绿江,也不可能是今大同江。当时所谓浿水之所以不可能是今大同江,因为,①秦时王险城即今平壤地区,是箕氏朝鲜的政治中心,秦鄣塞不可能修到今大同江南岸;③汉使涉何不会在未渡今大同江以前即刺杀朝鲜裨王长,③如浿水即今大同江,左将军荀彘在"破浿水上军"以后,就无须继续前进才到王险城下;④右渠主子不渡浿水,走了一段路才返抵王险,从而谓为"引归",否则"引归"二字殊嫌词费。总之,从《史记》朝鲜传的记述来看,浿水与王险城之间有一段距离,浿水应该是今清川江,而不是今大同江。
     有的文献误以为汉代所谓浿水即今大同江,如①《史记》朝鲜传《正义》引"地理志云,浿水出辽东塞外,西南王乐浪县西入海。"今本《汉书》地理志无此文,只是在地理志番汗县下注称“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正义》所引地理志或系误以沛水为浿水,亦或别有所本。②同书同传《索隐》引"臣瓒云,王险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也。"《汉书》地理志险渎县下颜注引相同。依颜师古说:瓒是傅瓒,晋初人。此等引文均易滋疑误。

番    汗
     今朝鲜平安北道博川城南十里古博陵城
   
     前后汉均属辽东郡,魏晋省。
    《汉志》番汗县注:"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说文》水部:"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水经》无沛水条目。过去的考据家,依据"沛水出塞外"的文字,以为是出望平塞外,指大辽水为沛水,惟陈澧《汉志水道图说》论证:"今朝鲜博川城大定江西南流入海。马訾水不出塞外,此水出塞外,必更在马訾水之东。马訾水虽出玄菟郡,而至西安平入海,西安平属辽东郡。则鸭绿江入海处为辽东郡地。大定江距鸭绿江入海处不远,亦当为辽东郡地。又,其水西南入海,故知为沛水也。”陈氏此说甚是。(一)《史记》朝鲜传谓;"汉兴,为其远难守,修复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所谓沛水出塞外,正如《说文》记载是番汗塞外,不是望平塞外,沛水不得指为入辽水.(一)汉代浿水即今朝鲜清川江,浿水以北为辽东郡,以南为乐浪郡。《三国志》韩传裴注引《魏略》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此处潘汗,当即番汗,至于“满”作何解,说法不一。可能为衍文。所谓至潘汗为界,实际也是以浿水(今清川江)为界。因此,可以采陈澧说,定今大定江为汉代沛水,推断大定江边古博陵城即汉代番汗县城所在。《东国舆地胜览》(卷54)"古博陵城,在(李氏朝鲜博川)郡南十里"。即今博川城南十里。

[ 本帖最后由 慎由戎 于 2008-10-5 21:45 编辑 ]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