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关于“原创”的界定以及日史文章创作的一点浅见(ZT)

以下是本帖在日本古代史论坛发表时获得的一些有价值的回复:

藤原泰明殿:

哲也说的很恳切,确实是这样。
其实就算我现在在学校交的论文,里面也不可能都是我自己写的,如果真的全是我自己的内容,那老师肯定会说这样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论文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写出来的,你必须要有证据来证明,如何找证据呢,办法只有一个,看很多前人的论文。所以要写一千字,必须先看一万字,这话说的很中肯。但并不是叫你从人家的一万字里找出一千字来自己组合一下就完事,你还必须自己思考,你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别人什么,你想证明什么问题,你是要反对别人的意见,还是有了新的证据可以证明别人的意见是对的,也就是说,你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空泛地罗列材料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因为你没有赋予你的文章灵魂。
其实写什么文章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只不过对于历史类文章,有些人以为只是罗列史实就可以,但其实,那样的文章看过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所以我觉得像自己这种懒人,比起自己写,还是翻译更省事。因为那样,你可以看一千字,写一千字 = =+某努力赶论文的人路过……

源良满殿:

哲也的话很中肯呀,读书的过程往往先是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但能已经做到越读越薄这个阶段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在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当然创作中其实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份付出可以有很多方式,而其中在脑力上的付出要显得更独特一些,因为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相当的积淀,正如哲也说的,写千字,要读万字才可以,而且要写出众多行家也能认可的文字,就要更加努力了。

接着哲也这个帖子说说良满对国外的论文写作的感受吧

其实只是说论文,也分很多种。审核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其中一些原则问题还是一致的。良满觉得其中的核心原则简单来说就是contribution(贡献)。这个贡献不是自己感觉的,自封的,而是要通过peer review(同行评审)来加以评估。聪明的作者能选择会认同自己文章价值的同行们,换句话说就是投到自己文章风格适合的会议、期刊、杂志等地方,也会将自己的文章重点不断调整,以满足多种地方不同层次的需要。不过说到底,能够做到这些的基础还是要有自己的贡献存在。

贡献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在某个点上深挖、开采出“石油”的文章才会被发表,相反,这样的文章即便获得了发表还是可能很短命,因为其中一些只是选择了特殊的现象,利用了特殊数据得出的特殊结果而已。当然也有一批好的深入的文章是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当然无论对错,这些文章都是新颖而有“贡献”的。还有一种文章看上去好像贡献不太大,但其实同样重要,那就是优秀的survey(调研汇总)类的论文,也就是总结已有经典以及最新的成果,成为今后的自己或他人研究的依据。其实能写出这样的论文绝不是考“抄”,也不是单纯的作翻译,而是靠透彻理解基础上重新的条理和复述。这一过程甚至能为那些被调研的文章增加新的现实意义。一篇好的survey文章创作同样不容易,也需要自己的“贡献”。良满也见过类似的文章被大量其他文章一再引用的成功范例。

扯的有些远了。我想哲也所说的用心读书、文章、再写文的想法是很对的。另外良满想说的是创作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创作都可以给他人带去新的知识甚至灵感,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爱好,选择最能发挥自己创作才能的方向也往往是获得成功的捷径甚至必要条件。

另外关于在文字上借鉴还是抄袭的问题,可能更多是见仁见智的。良满的文章所投的学会的要求基本是这样要求的:
--如果自己的文章需要谈及前人文章中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和理论的时候,是必须在文中标注并在结尾将该文章列入参考资料的;同时在自己文中引用这些观点理论的时候,绝不能原句摘抄,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即便这样也同样要把前人的文章列入参考资料。不能做到以上一些点的都会被当作是抄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对文章写作也是很重要的。

紫殿: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看第一篇别人的文章时,会觉得:哇,了不起!居然能从中想到这么多东西。看第二篇时,就感到自己也能想到。看到第三篇,终于发现每个人想的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对头。把同题材的文章全看遍,知道大家都是笨蛋,怎么没有人想到我想到的这么浅显的道理?
学术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管他是巨人还是矮子,总比我一个人踮脚高。

TOP

那就MS是Q上说的,反正乃说过没错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