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问题:一鼓作气的典故里,齐军进攻了几次?

敲鼓总不会是一棒槌算一次吧?

TOP

我对东乡的说法不能赞同,首先关于致礼还礼的说法在左传相关文字里根本没有述说,相关文字完全是在说如何打仗。
所谓鼓与不鼓完全是按照当时的战争习惯而来的,你来一下我也来一下。但是曹刿注意到这种方法可以改进一下,因此使出了先稳住阵脚抵御前三次攻击,然后再进行反击的策略,由于左传描写简单,只是介绍了点主要思想,没有过多地描写战斗的具体细节,所以或许对战争细节的描写还原造成一定的倾向性理解,但这都是模拟的场景。
至于东乡提到说可参考武王伐纣的相关文献,那么我所要提醒的是,武王伐纣的相关文献都是春秋时期的东西,里面未能反映出商朝末年的战争模式的真实情况,所以对其记载基本上采取谨慎的态度。
1,连续击鼓三通 全军不动 ——这是不可能的 有违战术史 也有违军令
要知道这个续击鼓三通是敌军击鼓三通,而不是鲁军击鼓三通,鲁军自然是击鼓一通,来他个强力反击。所以不存在违军令的情况。

TOP

关于曹刿本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建议看看上博简《曹沫之陈》,曹沫就是曹刿,里面有更详细的关于曹刿兵法的阐述。

TOP

我觉得齐军三鼓动的是先锋车兵,应该不会是全军皆扑。只是冲锋三次失败后,影响全军士气。

TOP

从总得来说,我个人认为曹刿是个很传统的人,《国语》中有关于他劝说鲁庄公不要观民于社,坏了祖宗制度。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很和谐的人,强调大家把内政搞好了,打仗才有激情。显然他不是纯粹的军事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或许可以认为他是个很笼统的杂家,什么都想管,没有细致到分工明确的程度。总的来说曹刿还是比较规矩的,不希望因为战争而破坏原有的礼制宗法。

TOP

鲁国确实弱于齐国,这在当时是明摆着的。比如齐襄公因为和文姜乱伦不惜在齐国境内暗杀鲁桓公,鲁国却只能进行常规性抗议,根本无法以此为借口对齐国发动战争。说鲁国不比齐国弱只能作为后人的评估,而不能表示当时人的总体认知。就如同说宋不弱于辽金是一个道理。

TOP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史记·刺客列传》
这里的曹沫就是曹刿,曹刿早期靠鲁国上下同心获得战争的偶尔顺利,但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之下稍微强大一些就可以轻易打败曹刿,归根到底还是鲁国总体实力不能与齐国抗衡。而且曹刿也毫不讳言齐强鲁弱,在左传里也能找出类似反应齐国强大而鲁国相对弱小的话语,并非“研究者个体亲身感受的放大”。

TOP

相关的齐鲁方面的资料我虽看得不多,也算有个基本的了解。关于周王对鲁国有啥有益于硬实力的恩惠至少我没看出来。
周夷王烹了齐哀公,但是周宣王在位的时候也曾在鲁国擅自指定鲁懿公,挑起伯御与鲁懿公兄弟厮杀的内乱。所以在西周时期很难看出周天子对齐鲁两国有什么偏爱。
齐鲁两国可以说是同时起步,开始没有什么差别。
而齐国自从齐太公当任开始就一直在大力发展渔盐产业,经济实力一直不俗。而且在政治上有号召诸侯的特权。可以说是个天然的大国。

TOP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史记·鲁周公世家》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史记·齐太公世家》

TOP

所谓营丘的历史渊源出自《左传·昭二十年》: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
当时很多古国都是灭而重封的,蒲姑氏就是在武庚叛乱时的支持者,齐国借讨伐武庚叛乱吞并蒲姑氏的势力范围,没见得吃多少亏。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