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向郎咸平先生致敬!

早报记者 徐德芳   2006-2-14
近日,一篇高校讲座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则来自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消息称,在一场名为“德国皇帝与磨坊”的讲座中,该院教授张里安指出,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多篇论著中使用的历史故事“德国皇帝与磨坊”只是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贺将该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引用,有违背学术规范之嫌。
德国皇帝与磨坊主
在贺卫方1998年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文章《法院的位置》,以及他2002年发表在《中国律师》杂志的演讲记录稿《法官的法袍亻弋表什么》中,都提到了这个“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德国威廉皇帝建造了一个行宫,但是有一个磨坊影响了该行宫的环境,于是皇帝派人去说服磨坊主出卖该磨坊。磨坊主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坚决不肯卖。于是皇帝就派兵强行拆迁。一怒之下磨坊主提起诉讼,法院按照司法独立原则判决皇帝重建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一切损失。
这个故事经过贺卫方的介绍,被法学、经济学界接受,成为讨论法治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活动的重要例证。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叶中,即曾以《珠泉商贸城故事与波茨坦磨坊故事比较》为标题发表过学术论文。同时,大众媒体对这个故事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在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中,搜索“德国皇帝、磨坊”可以得到将近2万条结果。
张里安:这是旧事重提
据了解,这次讲座举行于2004年底,最初仅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传播。近日才被转载到一些学术论坛上,并引发争论。
张里安称,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是一个名叫JohannPeterHebel的人在约1813年之前创作的故事,并于1813年被编入一本故事集。故事提及的国王并非威廉,而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
张里安介绍说,在德国的波茨坦确实有一座“历史磨坊”。1787年该磨坊因为太过残破而被拆除。不久,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个人喜好,他下令重新建这个磨坊。不论是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没有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
贺卫方:感谢张里安教授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电话中,贺卫方介绍了自己接触这个故事,并将其写入文章的过程。
贺卫方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来自前辈学者杨昌济的论著。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年轻时曾游历欧洲。在其《静观室札记》中提到了此事。贺卫方在《中国哲学》(第三辑)上读到这个故事后觉得很有意思。随后,在1992年11月发表于《经济日报》的文章《钉子户与拔钉子》中,他第一次引用了这则故事。
“这个故事是对我们的一个比照。”贺卫方说,通过这样的事例说明某些问题,非常有效。同时在演讲中使用这样的故事,也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因此他没有过多考虑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就将它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与演讲稿里。同时,他也强调将重视张里安对自己的批评,并在以后的学术工作中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最后,贺卫方表示,张里安如此认真地对待这些缺陷,让自己十分感激。他也希望通过本报,向张里安教授表示感谢。




一、那篇故事的中文版较之德文版颇有差异,且错得离谱。1、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PeterHebel,此人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http://gutenberg.spiegel.de/autoren/hebel.htm)他的那篇故事创作的具体年月日已经无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则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继位为普鲁士国王的时间是186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http://www.preussen-chronik.de/stammbaum /)很明显,中文版中的威廉皇帝当为德文版中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之误。2、人名错了本不稀罕,稀罕的是中文版故事的叙述者不动脑子:轮到威廉一世登上皇位时,蒸汽机早已普遍采用,那时又没现代环保观念,谁还会经营一座风磨磨坊去同蒸汽机磨坊竞争?就算是祖产又如何?事实是到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波茨坦地方曾经存在过的40余座磨坊全部被废弃,唯有这座磨坊留了下了。(http://www.kleiekotzer.com/html/sanssouci_3.html)原因请容我稍后再述。3、那座磨坊被德国人称为历史磨坊,自然有一些建筑资料可查。查阅的结果,该磨坊的确被国王拆过然后又重建过一次,但时间是在1787年,也就是磨坊兴建并运营后约50年。为什么拆?因为磨坊快要倒塌了!为什么建?因为国王喜欢那个磨坊的存在,所以用的是王室的钱!(同上注)把这个史实和中文版的故事相比,差得也太远了吧?那位郑城宽不是去过行宫现场两次还听过不同版本的上述故事吗?难道不记得德文版故事,不论是Hebel的原作,(http://gutenberg.spiegel.de/hebel/hausfreu/nachbar.htm)还是后人的改写,都到磨坊主说出那句名言时为止,并无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这个是谁加上的?敢问贺卫方出自何典?


二、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历史事实也不吻合,也是编造。1、还是建筑资料:该磨坊是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的,而无忧宫是在1740年开始兴建的。磨坊主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之间的确有过法律纠纷,但纠纷的起因却不是因为JohannPeterHebel故事中说的,即不是因为国王想拆掉磨坊,恰好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很喜欢那座磨坊,把它看作是无忧宫的装饰。纠纷的起因是无忧宫的院墙太高挡住了磨坊的风,因而磨坊主要求国王批准他到另一个地方兴建一座新磨坊,当然要求国王出钱。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欢那座磨坊,所以最后他虽然批准了磨坊主另外兴建一座磨坊,却不允许原来的磨坊停止运营,为此他还减了磨坊的租税。磨坊后来的一系列修缮几乎全都由普鲁士王室出钱,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全都源于此。(顺便提一句,即使在Hebel原版故事中,国王的理由也不过是嫌磨坊太吵闹。我怀疑,“有碍观瞻”这种典型中国式借口,多半也是知晓环境保护的现代中国人才想得出!)2、我还得感谢杨-支柱,原来贺卫方还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至少有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它是真的”这样的话。哪些历史记载呢?就我所知,“历史”记载(而非故事)中唯一支持这个故事的仅仅是普鲁士国王曾和一位磨坊主有过冲突。仅仅这个支持就把那故事说成是“德国司法史上”著名的“案件”是不是太夸张了点?更何况中文版还错成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呢?关公战秦琼吗?


三、我们还可以撇开故事是否属实不论,单讲那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法治思想和活动,那其实也有限的很。 1、这又涉及一个磨坊,且真的是史实。在同一时期,在普鲁士另外一个地方也曾因一座水磨发生过诉讼。由于磨坊主不交租金,磨坊被法院判决拍卖。磨坊主向这位弗里德里希二世申诉,由此开始,这位“亲民”的国王先是间接的后是直接的干预了从一审到复审到上诉审直至最高法院的审理。由于各级法院都未按他的旨意判案,龙颜大怒的结果是涉案法官一股脑被扔进了军事要塞监禁起来。理由无它:老弗里茨想当然地认为那些法官勾结起来欺压百姓。而事实后来则证明是那位磨坊主利用了他,欺骗了他。2001年德国最高法院的院长还专门提到过这件事情。(http://www.bundesgerichtshof.de/2、那么那个无忧宫旁的磨坊何以成为“历史磨坊”呢?这就是宣传之功了。Hebel时代德国还在分裂状态下,他本人又不是特别的出名,估计那篇故事也没多少人看过。反倒是到了威廉一世时代,那故事居然由法文“出口转内销”地又传回德国来,正中德皇威廉一世下怀,有关磨坊就此被命名为“历史磨坊”。

TOP

郎咸平学术水平不晓得,但是说点居安思危的言论总没错。我是中产以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