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说与“损益连弩”

泉重行/作

03 年开始上网看小说,以三国为背景的也看了不少了,其中好的差的不一而足,有的还能尽量以史料为基础,有的史料和《三国演义》掺杂在一起,甚至有的就瞎写开来,当然,也不排除有文笔优秀又对史料掌握很透彻的作品,但实在是极少数。然而比较有意思的一条是,基本所有主角(至少八成吧)都会开发出新式远程武器,名之曰“损益连弩”。

所谓“损益连弩”者,其实就是我们所习称的“连弩”,传说中一弩十矢连发的神兵利器。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我是很为连弩以及发明者诸葛亮的智慧惊叹过一番,后来得到一本《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从中知道马钧在魏国获得连弩后还曾改进过它,就更感到神奇了,然而我记得很清楚,无论《演义》还是《故事》,提到的都是“连弩”,绝没有“损益”二字。

有人或许要愤怒了:你都看的什么啊,看《三国志》了吗就胡说八道。然后翻开《三国志》的《蜀书》五《诸葛亮传》大喝:看看,这里写的什么!当然,《诸葛亮传》是有这么一条记载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同“阵”)图,咸得其要云。”裴注引《魏氏春秋》云:“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不过可惜的是,上引两处“损益”均当作动词讲,损者减也,益者增也,“损益”犹言“增减”,在这里实际是“改进”的意思,如果用语法来套算是偏义复词,犹“恩怨”偏于“怨”之比。而且连弩之名,裴注已经说得很清楚:“谓之元戎。”光荣在最近几代《三国》里也采用了裴注的说法,称之为元戎弩,连日本人都看得懂的资料,咱们自己人看着怎么就不明白呢?就算说《魏氏春秋》是东晋人所著,时代晚又不尽可信,怕难以传达真实情况而不用,那称一声“连弩”也没有错,为什么要把“损益”和“连弩”连称呢?如果把“损益连弩”翻译成现代文,恐怕不会有人叫它“改进连弩”的。出了这样的错误,我想只能说作者古文能力不足,至少是没有用心去理解文字,这是很糟糕的。

“损益连弩”的错误还不算什么,如郑浑(字文公,《魏书》一六有传)明明出于儒学豪族,而且还是名儒之后,本身又以良吏称,在许多网络小说中却把他描写成出身工匠,而且还是赖主角的慧眼才被拔擢,若推其根由,大概不过因为他晚年做过一任将作大匠而已。按《续汉书》志二七《百官四》“将作大匠”条云:“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按即作者之注,与梁人刘昭之注区别,故称本注)云: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不知何以能从郑浑晚年任此职推断其出身工匠,而置本传所叙其家世于不顾?俗语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网络作者愿意写历史题材原本是好事,可是若不能正确理解史料,反而会向读者传达错误信息,其害更深。唯愿后来作者能在资料方面多下工夫,写出能让人信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