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時代用语

绯村明月/译


古文書相関用語

宛行状(あてがいじょう)
大名发给家臣的领地保证书。由于文书末尾通常有「宛行ものなり」「宛行ところ、件の如し」的字样,因而称为宛行状。同安堵状和掟状一样,文书内必定会出现“安堵”和“掟”的字眼,这也是这些文书名称的由来。
“太田新六郎 三贯五百文 武蔵国丰岛郡池袋村”。宛行状的格式,通常如上所示,记载家臣的姓名、贯高(土地的收获量)、地名。赏赐家臣土地来表现大名的“御恩”。宛形状在类如领地纷争时作为证明土地所有权的关键证据通常会被严格妥善的保管起来。

安堵状(あんどじょう)
大名发给家臣的领地保证书。同宛行状的最大差别在于文书中没有「宛行ものなり」字样。
同宛行状一样,安堵状也记录了家臣的姓名、贯高(土地的收获量)和地名。只不过安堵状是保证了家臣现有的土地所有状况而宛行状则多用于褒奖战功并赐予新领地。

放状(はなちじょう)
表明放弃领地、财产所有权的文书。出现连坐的危机或者无法改变的结果时向主君提出“放状”可表明断绝关系。

譲状(ゆずりじょう)
转让所领的申请文书。通常用在分给嫡男以外的子嗣以所领时,或者作为债务抵押时。

悔返(くいかえし)
万一的情况下使转让无效的文书,一般用在“譲状”作成之后。

和与状(わよじょう)
“譲状”的一种。通常在所领纷争的和解时作成。

預状(あずかりじょう)
发生所领、米、金钱代管时所作成的证明文书。

置文(おきぶみ)
当主对子孙所作关于制定继承者之类的遗言,但,并无“譲状”那样的法律效力。更多的,“置文”一般是作为家训而流传下来。

契状(けいじょう)
契约状。针对将来行事的约定文书。从所领、金钱的授受,到大名间的同盟,战国时代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契状”。当事人为多人数时还会以“連判状”的形式作成文书。

遵行状(じゅんぎょうじょう)
守护向属下传达足利幕府命令时所用的公文书。幕府在裁定所领纷争时向守护传达“遵行状”。守护根据“遵行状”的指示,进行调解,并维护地权者的正当利益。守护针对地权者发出的文书称为“打渡状”。
另外,管领传达足利幕府命令时所用文书称为“施行状”, “遵行状”正是其中的一种。

下知状(げちじょう)
大名下发以家臣或领民为对象的命令文书。文书末尾有“下知件の如し”字样。正如“知事”“知行”一样“知”有统治、统率之意。“下知”为命令之意。

御教書(みきょうしょ)
足利将军家所发正式文书名称。形式采用“直状”而非“奉书”。又因其印有“花押”或“判”,故又称“御判御教書”。

御内書(ごないしょ)
足利将军家所发公用文书。最初只用于应酬寺院,后常附有管领的“副状”,遂成将军家正式文书。被管领细川氏迫离京都的十二代将军义晴就曾经向各大名发送“御内書”。十五代将军义昭为了对抗织田信长,也向武田上杉等有力大名送出过“御内書”。

副状(そえじょう)
贵人(地位高的人)发送文书时,会附有亲信左右所记针对该文书的补充或该文书的简约、缘由等,称为“副状”。通常附于将军家的“御内書”和天皇家的“綸旨”当中,同时有证明该文书真伪之用。

綸旨(りんじ)
天皇所发“奉书”的一种。相对于手续繁杂的正式文书“勅書”或“勅旨”,多数情况下会使用“綸旨”。太上皇所发的称为“院宣”,皇太子等皇族所发的称为“令旨”。“綸旨”对于战国时代各大名间的停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奉書(ほうしょ)
在主君的授意下,亲信左右以自己的名义所发的文书。如果以当事人的名义发出的文书则为“直状”。战国时,大名在传达命令时,为强调自身地位通常使用“奉書”形式。

女房奉書(にょうぼうほうしょ)
天皇侧近的女官所发“奉書”。散书(第一行的位置不定)是其特征。而且比“綸旨”还要简略。最大的好处是关键时刻可以轻松让其失效。

申状(もうしじょう)
家臣或领民向领主上呈的文书。常用于请求调解和诉讼时。“申”字开头,后接事件的来龙去脉。另外,“言上”开头的话,则称为“言上状”。

挙状(きょじょう)
家臣或领民向领主上呈文书时,先呈到中介(者)处的文书。又称“吹挙状”。无法提出“申状”时使用。

軍忠状(ぐんちゅうじょう)
家臣向主君陈述自身功绩时呈上的文书。文书通常记录讨取首级数量,一番枪、一番乘和自己配下的死伤者数量等等。軍忠奉行或軍目付(监察职)在确认无误时会签字并书写“一见了”字样。因此“軍忠状”又称“一見状”。一般来说作为“奉公”的重要证据,其重要性等同于“宛行状”和“安堵状”。

感状(かんじょう)
主君颁给家臣用于证明其功绩的文书。和“軍忠状”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发出人和受取人相反而已。然则虽其对于研究战国时代合战的实情有着重大意义,但伪造文书数量不在少数。

分限帳(ぶげんちょう)
记载大名家臣之姓名、贯高、领地、地位等数据的帐簿。到了江户时代,各大名家均制有“分限帳”。战国时代则有众所周知的《小田原众所领役帐》。

書札礼(しょさつれい)
书写文书时的指南。“書札礼”中对文书发出者同接受者的身份关系极为重视,对文末出现的“恐惶谨言”、“状件如”等表现加以解释说明。此外还订制了诸如文中人名处不许换行等规则。
“書札礼”起初只用于公家,但自室町时代开始,武家也出现了独有的“書札礼”。德川家康曾命熟知“有职故实”(朝廷武家的礼仪、典故、官职、法令)的细川幽斋和足利旧臣曾我尚祐编篡《和简礼经》。

一字書出(いちじかきだし)
主君许诺配下一字拜领时所发的文书。又称“一字状”、“名字状”、“名字書出”。

裏文書(うらもんじょ)
在已有文书的背面书写别事的文书。缘由为当时纸张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書下(かきくだし)
领主向家臣所发文书。是以领主的名义、以“直书”的形式向下传达的,因此得名“書下”。通常用于传达所领及军役相关事项。

合点(がってん)
在文字上部画出的斜线。通常用于字数的检查或确定对文书内容的赞同。

事書(ことがき)
列举内容的文书。通常的标志为“一、”开头。也有在文章开始处书写“****之事”。

端書(はしがき)
文书的右端(开头)所书写的文字。由于文书的右端又称为“袖”,故“端書”又称为“袖書”。作成者追加文字时称为“尚々書”。

奥書(おくがき)
文书的左端(末尾)所书写的文字。“奥書”、“端書”、“裏書”等在文书的各种位置所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外题”。

張紙(はりがみ)
在屋内的墙壁或门上贴出的法令或命令。“分国法”的“壁书”就是“張紙”的一种。另外在文书、绘卷物、书籍上作为备忘的便条也是“張紙”,还可以称为“貼紙”。

目録(もくろく)
记录礼物内容的文书。战国时代从相隔较远的地区送来的,更多的是代替物品的金钱。当然,“目録”也用于书籍的编篡,有“荘園目録”和“領地目録”等。

交名(きょうみょう)
列举人名的文书。也称“散文”。用于记录诸如仪式、歌会、法令的参加者或事件的关系者。

花押(かおう)
文书末尾的签名、署名。也称“押字”、“判”、“判形”、“書判”。因其呈花形,故称“花押”。印有“花押”的文书称“判物”。战国时代比较流行一种将文字图案化称为“一字体”的花押。如织田信长的“麟”、丰臣秀吉的“悉”。另外也有例如伊达政宗所用“鶺鴒”,和文字毫无关系。
一般来说,姓或名的草书体组合,讳的文字组合等将自身姓名用作“花押”的情况为主流,偶尔也会使用喜好的文字或图形。江户时代以后,花押样式的主流逐渐被德川家康所用的明朝体所取代。

印判状(いんぱんじょう)
印有“印判”的文书。较之花押,“印判”很难被伪造。所知最早的“印判状”乃《金川假名目录》制定者今川氏亲所发。相比下,东国的大名比较喜欢使用“印判状”(如北条家的“虎印判状”)。不过随着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印判状”也同时普及到了西国。
与“花押”所不同,“印判”的主流是图案化了的文字或动物。多少反映了使用者的个性特点。大友宗麟和黑田如水所用“印判”正是其入教时的洗礼名。
“奉书”格式时的“印判状”则不使用作者“印判”,而用主君的“印判”。

朱印状(しゅいんじょう)
“印判”为红色的文书。“印判”为黑色的称为“黑印状”。“朱印状”比之“黑印状”更正式。织田信长于公用文书时印朱印,私用文书时印黑印。藉于此,织田家的家臣均只用黑印。

連判状(れんぱんじょう)
两人以上署名的文书。也称“連署”。形式从五大老联名的“下知状”到国人一揆时联名的“契状”各色各样。强调各署名者的地位平等时,署名会围成圆形。这时也称为“傘連判状”。毛利家同安芸国人缔结军中法度时就采用了该方式。

裏判(うらはん)
文书背面的“花押”或“印判”。用于强调正面所书内容无误时使用。

加判(かはん)
加盖“印判”之意。战国时代未成年者无权利“加判”,由母亲或亲族代替。今川家当主氏辉少年时,即由其母寿桂尼代为“加判”。

爪印(つめいん)
手指(甲)印,用于代替“印判”。相对于现在的拇指印,当时使用的是指尖,甚至只用指甲。主要用于平民或女子中。

血判(けっぱん)
蘸血的“爪印”。主要是为了追求“起请文”、“契状”更好的效果。印有“血判”的文书称“血判状”。室町前期为止“血判状”还并不常见,到战国时代出血量就飙升了。

御璽(ぎょじ)
天皇的公印。刻有隶体“天皇御璽”四字。相对于太政官印所用之“外印”,“御璽”也称“内印”。材料为铸铜。现代的内阁总理大臣的任命或国会的解散时“御璽”仍在被沿用。

 

身分関係



地下(じげ)
平民、百姓。最开始“地下”是用在于“殿上人”相对的下级“公家”身上。中世以后成为表示平民、百姓的词语。也称为“地下人”、“地下众”。在 《日葡辞书》中的解释为居住在町里乡村的人。相对于公家对非殿上人使用该词时的轻视意味不同,“地下”在民众层面是作为谦虚词语的。

百姓(ひゃくしょう)
古代的读音为ひゃくせい,正如字面上的意思除皇族外的所有(包括贵族)人的统称。到了中世,“百姓”的范围除了包括农民外还有商工业者和芸能业者。江户时代以来,“百姓”一词几乎于“农民”同义。

名主(みょうしゅ)
“名”,指的是自古代到中世,土地规划为庄园时的单位。“名主”就是负责(庄园)土地的管理、税收的土地的实质上的所有者。虽然可称为“名主百姓”,但在兵农未分离的战国时代,大部分的“名主百姓”和战国大名都有着主从关系。另外,它同江户时代的“名主(なぬし)”并非同义。

乙名(おとな)
村落的自治组织“惣”的领导者。“惣”,并非是所有民众均可参加商讨议论的组织,通常只有“乙名”和“年寄”(年长者)为首的有力农民参与决策。

間人(まうど)
村落中身份阶级的一种。和在村落中拥有极高地位的“名主”正好相反,在“惣”等组织中处于受排挤的位置。

甲乙人(こうおつにん)
第三人称。多用于古文书与日记。表示没有土地的没有职权的人。多数情况下含有诬蔑的语气。

土民(どみん)
中世时代权力者对于民众的称谓。基本等同于“地下”。杀害明智光秀的民众,在以往的史料中即称为“土民”。

被官百姓(ひかんびゃくしょう)
“被官”,即家臣。“被官百姓”则指仕于武士或上级农民的农民。纵观战国时代,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民才拥有土地,绝大部分的农民都为“被官百姓”。

所従(しょじゅう)
“下人”的同义语。隶属于武士或上级农民的人,较“被官百姓”身份更为低微。同牛马一样可作为财产,在战场上作为战利品,作为劳动力时被驱使,在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等等。PS,隶属于武士的最下层从者称为“下人”。

本百姓(ほんびゃくしょう)
拥有自身名义土地并自行耕种的农民。“本百姓”一词基本上是在江户时代以后才大量出现,但,太阁检地前后已开始使用。

町衆(ちょうしゅう)
京都的上层町人(职人、商人)所组成的自治组织。具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是最基本资格。“町衆”采取共同出资,通过轮换制选定组织的管理者。战国时代的“町衆”还用“木户门”以限制夜间的同行活动来达到维持治安和社会秩序,可以说拥有很大的权限。到了江户时代,由于幕府单向统治的强化,“町衆”的传统只有少部分保留下来。

町組(ちょうぐみ)
京都多个地区组成的自治组织。战国时代幕府统治力量的低下是自治组织活跃的重要原因。

会合衆(えごうしゅう)
战国时代发达都市中出现的自治的共同组织。特别是堺的“会合衆”在当时拥有莫大的权威,全盛时期的成员达到36名。外国人宣教师在向本国报告时称“犹如威尼斯”。以拥有财富与权力的特权阶级所组成的“会合衆”,虽然在内部讨论时所采取的是自由讨论的方式,但这并非民主。另外“会合衆”也非游离于武家政权之外的自立组织,其与松永久秀及三好三人众也有着不即不离的关系。
永禄11年,不得已接受信长军费的索取要求,失去了在政权的相对独立,却保持了商业上的独立。
元和元年,受大阪夏之阵影响的“会合衆”虽有过短暂的复兴,但随之而来的锁国政策直接导致了“会合衆”退出历史的舞台。

納屋衆(なやしゅう)
“納屋”意为港口保管物资的仓库。持有“納屋”的仓库业者称为“納屋衆”。当然“納屋衆”并不仅仅局限于仓库业,还涉足于金融、运输、贸易等商业活动,累积了巨大的利益。“会合衆”中有力的“納屋衆”不在少数。

商人頭(しょうにんがしら)
战国时代里拥有很广泛权限的御用商人。也称“商人司”。战国大名为了强化领内流通和商业活性化,任免所信赖的商人为“商人頭”,统领城下町内商人。其身份已然等同于经济官员,其中大部分“商人頭”均赏有领地。

振売(ふりうり)
没有店铺的游商。战国时代,居住在近郊农村靠在城下町边走边卖一些生活用品和调味品来维持生计的商人。对于战国大名来说,持有店铺的“店売”商人固然是最重要的税收来源,而“振売”却能很好的促进商业的繁荣,如何解决“店売”商人请求限制“振売”的纷争,倒是一个难题。

鋳物師(いもじ)
金属加工的职人(工匠)。也称“鍛治師”。主要制作诸如佛像、(吊)钟一类的工艺品及锅,镰刀、锄头一类的生活、农用工具。进入中世,由于“座”的结成,使得“鋳物師”的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天文年间(1532-1555),各国的“鋳物師”均受公家的真继家所管辖。战国时,为能够大量生产武器,大名用优厚的待遇将“鋳物師”招募到城下町。

塗師(ぬし)
漆匠。战国时代,纪伊根来寺周边产出的根来涂到达鼎盛时期,以“蒔絵”、“螺鈿”为代表的涂漆技术传播至全国各地。
对于战国大名来说,漆器不只限适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像“硯箱”(砚台盒)、“膳”(食案)等可以作为赠品,因此也招纳优秀的“塗師”。天正13年,由于丰臣秀吉征伐根来导致了大量职人背井离乡。而能登的轮岛涂,正是由于招募了这些根来的职人才得以发展起来。

出職(でしょく)
上门服务。和在自己的厂房里工作的“居職”相对。“出職”相对的促进了技术的传播。

番匠(ばんしょう)
木匠。在中世时期,寺院通常组织一些“番匠”进行建筑的维护工作。其中南都(奈良)工匠中井氏就活跃于大阪城和江户城的建设中。战国时代的大名更是重视这些能够在城郭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番匠”。另,“番匠”一词在江户时代逐渐被“大工”所取代。

大舎人座(おおとねりざ)
于室町时代垄断京都市内绫织物的组织。应仁之乱时,织物职人大都迁移到奈良、堺等处,由于曾为西军本阵,故又称“西阵织”。应仁之乱前受庇护于公家的万里小路家和袛园社,后于天文17年成为足利将军家家臣后,继续保持垄断。

木地師(きじし)
浪迹于山间的木匠。“木地師”奉文德天皇的第一皇子惟乔亲王为祖师爷。
到了战国时代,有些“木地師”定居于都市搞一些批发买卖,还有一些受雇于各大名家臣,在国境或关所等处执行警戒任务。

刀鍛冶(かたなかじ)
刀剑工匠。室町时代时就涌现出一批拥有朝廷正式官位的名工巧匠。到了战国时代,为确保领内武器的生产,大名通常把“刀鍛冶”纳入自己的家臣体系当中。其中备前的长船一族、相州纲广、伊势村正、美浓兼定、兼元等广为人知。

鉄砲鍛冶(てっぽうかじ)
自天文12年铁炮传入以来,第一号国产鉄砲终于为种子岛的八坂清定所组制成功。由于生产鉄砲并不含有过高的技术成分在内,因此得以短期内在全国传播开去。而堺则成为当时全国最优良的鉄砲产地。至于著名国友鉄砲,大量生产是在江户时代的事了。

彫金師(ちょうきんし)
雕刻金属的工匠。雕金的技术源于佛像佛具的制作。战国时代“彫金師”的主要工作是装饰诸如刀锷、目貫(刀柄上的装饰)、笄(簪子)等武具类。

宮司(ぐうじ)
神职的一种。神社中最高责任者。等同于寺院的“住职”或“住持”。该职务源自孝德天皇年间伊势神宫“宫司”的任免。规模较大的神社如伊勢(三重県)、宇佐(大分県)、熱田(愛知県)、宗像(福岡県)、香椎(福岡県)、香取(千葉県)、鹿島(茨城県)、気比(福井県)称为“大宫司”。战国时代还出现了阿蘇神社的“大宫司”身份的战国大名阿蘇氏。副手称“権宮司”。

社家(しゃけ)
特定神社中世袭的神官家。代表例有,伊势神宫的藤波家、河边家;阿苏神社的阿苏家;住吉大社的津守家;石清水八幡宫的田中家、善法寺家;宗像神社的宗像家;三岛大社的矢田部家等,还有众所周知和织田信长关系密切的热田神宫的千秋家。

禰宜(ねぎ)
神职名。也用作神官的总称。荒木田家与度会家曾任伊势神宫的“禰宜”。此外,贺茂社 、日吉社、香取神宫、鹿岛神宫也设有“禰宜”一职。

祝(はふり)
神职名。位置大概在“禰宜”之下。

大祝(おおほうり)
諏訪社中的神职最高位。等同于其他神社的“大宫司”。諏訪上社“大祝”为諏訪(神)氏,下社“大祝”为金刺氏。到了战国时代,諏訪氏虽成功转变为战国大名,但旋灭于武田信玄的侵攻。

国造(くにのみやつこ)
古代的地方官名,至战国时代演变为神职的一种。出云大社的神官千家和北岛家称出云“国造”。受毛利家庇护,其家业也传续至今。

神人(じにん)
神社中下级神官。也称“寄人”。主要工作是保护神社和神职人员的安全,非常时期时会像寺院的僧兵一样武装起来。

御師(おし)
为动员民众参加伊势詣(参拜)和熊野詣而绕行全国宣传之人。“御師”会送一些扇、带一类的土产给常客(称“檀那”),同时收取金钱和粮食作为还礼。如果客人确有参拜的计划的话,“御師”还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所以,“御師”一职很像现在的旅行社的业务员。
“御師”的活动范围,除稍远的陸奥,出羽及一向宗蜂起的加贺、能登外,基本上遍布全日本。因此,“御師”也会起到向战国大名提供情报的作用。

先達(せんだつ)
修行于熊野三山的“山伏”(修行的僧侣)。熊野的“御師”通常会与“山伏”达成协议,让“山伏”给参拜者带路。称为“先達”。到了战国时代,原本只活跃在熊野地区的“先達”将范围扩展到了京都和地方都市来更多的获得客源。

道者(どうしゃ)
被“御師”或“山伏”带领的参拜者。也就是“檀那”。

開山(かいさん)
宗派或寺院的创始者。如真言宗的空海、临济宗的荣西、建长寺的兰溪道隆、等持院的梦窗疎石。战国大名中不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招揽高僧到领内建寺开山的不少,比较有名的是武田信玄招揽快川绍喜至甲斐创建惠林寺。

座主(ざす)
大规模寺院的总首领僧侣。始于天长元年(824)成为天台座主的延历寺的义真。比起金刚峰寺和醍醐寺的座主,延历寺的天台座主是最广为人知的。原则上座主的人选是得道高僧,实际上历代座主却为皇族人员或摄关家的师弟就任。

門跡(もんぜき)
皇族人员出嫁后所居住的寺院。因此也是地位最高的寺院。战国时代的“門跡”寺院有仁和寺、大觉寺、劝修寺、青莲院、圣护院、平等院等。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兄长义辉被害前就一直出家在兴福寺一条院。本愿寺在显如的活动下于永禄2年(1559)受准門跡待遇。

貫主(かんしゅ)
丰臣秀吉所建方广寺的最高领导者。初代贯主道澄。

法主(ほっしゅ)
一向宗的最高领导者。始祖亲鸾以后,法主由其子孙世袭。战国时代法主有莲如、证如、显如。

坊官(ぼうかん)
寺院中工作的半俗的僧侣。作为门主的侧近参与寺院的运营。这中间有名的有本愿寺的“坊官”下间一族,深得法主的信任,在作用上等同于大名家的重臣。

僧録(そうろく)
为达到支配寺院的目的而设的职位。室町幕府初期所任命的一般为重臣,到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则开始任命僧侣为“僧録”。到了后期,该职则沦为有名无实。

阿闍梨(あじゃり)
密教(天台宗、真言宗)中,负责教授弟子的地位很高的僧侣。

学侶(がくりょ)
大寺院中的等级之一。也称“学问僧”、“学僧”、“学生”。正如字面意思,主要是专念于佛教的研究的僧侣。

行人(ぎょうにん)
位于“学侶”下一级,管理建筑物和饭食等杂务的,大多属于半僧半俗。高野山曾发生过“学侶”和“行人”矛盾激化导致武力冲突的事件。

大衆(だいしゅ)
大寺院中僧侣集团的总称。

渇食(かつじき)
寺院中负责照管僧侣日常的男孩子。进入战国时代,“渇食”间流行华丽的服装,也是同性爱的高发群体。

 

建物篇



櫓(やぐら)
城的防御设施。由于兼有储藏弓矢等武器的功用,故又称“矢倉”。在吉野ヶ里遗迹中发掘出橹样的建筑,因此断定橹在弥生时代就已出现。战国时代橹的作用体现在瞭望敌阵、协助城门防御等处。材料多为木制。

天守(てんしゅ)
城的中心建筑。战国时代后期,2层以上的橹也称“天守”。初期天守的典型有摄津伊丹城和尾张乐田城。天正4年(1576)竣工的安土城的“天主”(天守)拥有莫大的规模,为信长取“天下之主”之意。北之庄城陷落之时,柴田胜家率军在天守据敌,这是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守发生的战斗。

物見櫓(ものみやぐら)
探察周边或敌情的橹。战国时代的“物見櫓”多为两层。

隅櫓(すみやぐら)
城墙角上的橹。多为安土城之后石垣所建城所用。多兼“物見櫓”。

多聞櫓(たもんやぐら)
像围墙一样的细长的橹。也称“多门”。源于松永久秀所建之多闻城。“多聞櫓”代替了石垣上的围墙,增强了城郭的防御力。多用于熊本城和姬路城等近代城郭。

狭間(はざま)
供弓箭和铁炮发射的城墙上的小洞。弓箭用“矢狭間”多为纵向细长孔;铁炮用“鉄砲狭間”多为圆形或三角形孔。虽可以加强防御,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墙的耐久力。

石落(いしおとし)
进行落石攻击的设施。虽名为“石落”,但通常作为特殊的“狭間”发射弓箭和铁炮。

板屋(いたや)
屋顶为木板的设施。薄板的称为柿葺,厚的为木贼葺。战国时的城多为板屋构建,不利于火攻,耐久性差。

厩(うまや)
养马的设施。通过考古发掘调查结果,战国时代的城内各处都设有“厩”。

御殿(ごてん)
城主所居住的设施。战国时代的城郭,譬如朝仓氏的一条谷馆、大内氏的大内馆、今川氏的骏府馆都具有和近世城郭同样规模的“御殿”。

 

基本译自 外川淳 的《战国时代用语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