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来人秦氏
真田豪/作


     一)秦氏的兴衰

    日本古代有大量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带来了土器制作、农工、土木、养蚕、织布、汉字、佛教、医学等新的文化和技术。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以前称为“归化人”,但归化一词明显带有歧视),他们也是日本人的祖先。这些“渡来人”带来的技术和文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大和政权的建立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渡来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他们给当时的日本(以九州为中心)带来了稻谷种植和土器制作等先进技术。从《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来看,真正大规模的渡来人移居日本是在中国汉朝所设立的乐浪、带方二郡被高句丽和百济吞并之后。特别是在应神天皇时期,朝鲜半岛正发生着大骚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征战不休,尤其是新罗所在的原辰韩地区动荡不安,使大量的居民逃入日本,并传来铁制的农具以及制铁和灌溉等技术,使得当时日本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不仅如此,渡来人还带来了马和马具,传授当地人养马及骑马技术,使陆地上的运输与移动变得和在水面上利用舟船一样的便利。大量的渡来人对政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七世纪中叶“白村江之战”后百济的遗民们,不仅为日本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朝廷的政治。可以说,渡来人带来的技术和文化使当时的日本(倭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渡来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公元前二~三世纪               前来弥生时代的日本定居。
   2)公元五世纪前后                 倭五王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渡来人特别多。 
     3)公元五世纪后半叶~六世纪       今来汉人带来了最新技术(注1)。
   4)公元七世纪                     从被灭亡的百济、高句丽等地逃亡日本。
    在五世纪前后的渡来人中,最有代表性和势力的是秦氏(はた)和汉氏(あや),据《日本书纪 应神纪》记载,前者是应神天皇十四年(403年)由弓月君(融通王)率领,后者是应神天皇二十年(409年)由阿知使主及其子率领,渡海而来的。同书还记载:“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参渡来也”。可见秦氏与汉氏是从朝鲜半岛移居日本的。本文将着重介绍渡来人秦氏。
    秦氏的祖先是五世纪初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弓月君,他率领一百二十县的百姓来到了九州(注2)。弓月君自称是秦始皇的子孙-——-《新撰姓氏录》说是秦始皇五世孙,而据《日本三代实录》元庆七年(883年)秦永原等的奏章说是秦始皇的十三世孙。现在看来并不可信,因为大凡移居日本的中国人或朝鲜人,为了抬高身价经常夸耀自己是某帝王的后裔。
    擅长土木、农业等技术的秦氏利用灌溉技术大力进行土地的开发,并且从事养蚕、机织、造酒和制作金属工艺品等各项劳动。京都盆地北有贺茂川,西北有大堰川,东北有高野川,十分适宜大面积开垦。古时这里称为爱宕郡,“爱宕”就是“犹如瀑布般的水在盆地中翻滚流淌”之意。秦氏对开发京都盆地贡献巨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奠定了大和王权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秦氏还曾担任大和王权负责财政的大藏官,早在钦明天皇时秦大津父就曾担任大藏省的长官(注3)。秦氏以京都山背为根据地,并迁居太秦(今京都市左京区)。秦氏的势力以山城国为中心,遍布东至美浓、伊势,西至赞歧、筑前的广泛地域。与同为“渡来人”的汉氏相比,秦氏不仅与地方土豪势力结合紧密,而且还与稻荷、鸭荷、宇佐八幡等神灵信仰以及贺茂神社、松尾神社等有密切关系,成为古代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势力。
    据《新撰姓氏录 左京诸藩上》记载:“太秦公宿弥,出自秦始皇三世孙孝武王也。男功满王足仲彦天皇八年来朝,男融通王(一云弓月王)誉田天皇十四年来率二十七县百姓归化。献金银玉帛等物。大鹪鹩天皇御世,以百二十七县秦氏,分置诸郡。”此外《古语拾遗》也称“秦汉百济内附之民,各以万计”,《新撰姓氏录》中记载着很多称为太秦公宿弥、秦连、秦忌寸、秦造的家族。根据《日本书纪 雄略纪》和《新撰姓氏录》的记载可知雄略天皇时秦人有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人,而秦酒公奏曰“今见在者,十不存一”(注4),那么这一万八千人还只是秦氏移民的一小部分,可以想见秦氏移民人数之众。《钦明纪》记载钦明天皇元年(540年)时秦人户数为七千零五十三户(注5),按平均每户十人计算那么大约有七万人。从上面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秦氏的兴盛。
    虽然不能肯定渡来人秦氏是跟从功满王和弓月王而来的秦始皇的后裔,但却几乎可以认定他们是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渡来人。秦氏的秦(ハタ),不象中国的秦(しん),却象是由古代朝鲜语的パタ(海人)转变而来。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结合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史料,可以推定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是应神天皇治世时期,考古研究者也证实五世纪初实际存在着拥有强大势力的大王,那么秦氏渡来应该就在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之间。
   根据《记纪》记载,雄略天皇治世时的公元五世纪末,弓月王的子孙秦酒公因为带领秦氏一族大力发展养蚕事业,取得显著成果,朝廷授予他“禹豆麻佐(ウヅマサ)”的称号(即太秦公)。这也成为后来秦氏的根据地太秦(ウズマサ)地区的语源(注6)。大和朝廷充分利用了秦氏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将其派遣到各地以带动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注7)。另据《新撰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代曾将秦人分置各郡,使其从事养蚕织绸,因其所献丝织品十分优良而下诏赐姓为波多(Hata)公。“秦”字在日文中读Hata,也可能来源于此。因为“机”字也读Hata,而秦人以擅长机织闻名。
   到公元七世纪时,秦氏的统率者秦河胜成为圣德太子的经济后盾和智囊,是掌握飞鸟时代政治大局的人物之一。由于秦河胜的地位和势力,在太秦的大酒神社所在地,重新建造了广隆寺。大酒神社成为广隆寺内的神社,于是在供奉神佛的寺院里还供奉着秦氏的氏神,而大酒大明神以秦氏总镇守的身份受到尊崇。
   秦氏堪称日本古代第一豪族,其基业以九州、近畿地方为中心,遍布日本各地。特别是从奈良末期到平安初期,秦氏一族中受封和加官晋爵的人不计其数。秦氏从五世纪后半叶开始就一直担任掌管手工业部的“伴造”,并且管理“秦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主要是机织和开垦)。推古天皇时期秦河胜作为圣德太子的经济后盾和智囊而显赫一时。秦氏还曾与皇室结亲,恒武天皇之母就是秦氏之女。平野邦雄先生在《秦氏之研究》中搜集到奈良朝以前的秦氏人名多达一千一百四十七名。很显然未能收集到而实际存在的秦氏人数,一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秦氏在山背(山城)地方构筑了强大的势力,当时的政治中心还是奈良地方,然而后来桓武天皇(第50代天皇,781~806年在位)将山背地方的皇宫迁到了平安京,此后秦氏的势力便急速衰弱,不久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意思的是据说正是秦氏出资帮助建造平安京的,这对于秦氏来说真是一个讽刺。不过秦氏一族还是成功的将势力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分成秦氏、秦野氏、羽田氏、波多野氏、服部氏、岛津氏、长宗我部氏、高桥氏等众多的氏族。

   二)与秦氏有关的史迹

     1)广隆寺(京都市右京区太秦)

    圣德太子时代,朝廷将新罗赠送的佛像授予秦河胜。秦河胜将佛像安置在山背的寺院,即如今京都的广隆寺,相传寺中那尊弥勒菩萨像就是圣德太子授予秦河胜的佛像。广隆寺建于推古天皇十一年(603年),也称秦公寺、蜂冈寺或太秦寺。

     2)秦乐寺(奈良县田原本町)



    秦乐寺相传是秦河胜于大化三年(647年)所建。钻过中国式风格的土藏门就来到正殿和写有梵文“阿”字的池子前。据说秦乐寺的“乐”字取自猿乐、神乐,估计与擅长这些技艺的人们居住在这附近有关。相传秦河胜就是猿乐的创始人。住在寺院附近的秦氏居住地,如今称为“字秦庄”。

    3)松尾大社(京都府京都市西京区岚山宫町) 

 

    位于京都府京都市西京区岚山宫町的松尾大社,据《秦氏本系帐》、《本朝文集》记载,是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在秦忌寸都理建立的社殿基础上营建的。此处的秦氏是新来的定居在葛野、爱宕、纪伊三郡的移民集团,与松尾、贺茂、稻荷等地的神社关系密切。
    相传秦忌寸都理为祭祀大山咋神和中津岛姬命,于大宝元年(701年)创建神社。据说太古时期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祭祀松尾山的山神,视其为守护神。自朝鲜半岛来此居住的秦氏将松尾山的山神迁到如今的神社所在地,作为其总氏神。并且使用新的文化技术大力开拓这一带。松尾山神在迁都平安京后仍作为镇护都市的神而受到尊崇。中津岛姬命是市杵岛姬命(伊都岐岛神)的别名,市杵岛姬命作为海神也是严岛神社中供奉的神明。(严岛神社供奉的神是市杵岛姬命、田心姬命和湍津姬命三女神。)

     4)葛野大堰 

    为了更好地开垦荒地,秦氏修筑了利用桂川(古称葛野川)水的大堰---——京都岚山渡月桥附近的葛野大堰,从而根治了水患,确保了京都盆地的农业用水。

     5)木岛神社(京都市太秦森东町)



                                                      (全日本唯一的一座三柱鸟居)

   与以京都太秦地区作为据点的秦氏有关系的神社,还有祭祀“天之御中主神”等神的木岛神社。木岛神社建于大宝元年(701年)之前,木岛神社又称蚕社,昭示秦氏传播了养蚕和织布的技术。这里还有日本唯一的三柱鸟居,具体意义不明,据说与基督教有关。       

    6)太秦周边还有蛇塚古坟和天塚古坟等与秦氏有关的古坟:

    蛇塚古坟是七世纪左右建造的全长七十五米的前方后圆坟,如今覆盖后圆部的土被刨去,露出了石室。从规模上看这应该是这一带的首领之墓。之所以称为蛇塚古坟可能与以前这里有很多蛇出没有关。

  蛇塚古坟(京都市右京区太秦面影町)

   天塚古坟是六世纪前半叶建造的古坟,是座全长七十米的前方后圆坟。后圆部有两个石室,并且其中放有伯清稻荷大神的祭坛,请管理员点上灯的话就能看清其内部结构了。

  天塚古坟(京都市右京区太秦松本町)

     7)大酒神社

   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太秦蜂冈町的大酒神社,现在看来只是坐小小的神社,可是从前位于广隆寺内时,却是以太秦地区为中心的古代氏族秦氏的总镇守,受到无比的尊崇。
    明治时代推行神佛分离政策,大酒神社从广隆寺内迁出,迁移到广隆寺的东北方。

 

              (现在的大酒神社,只是建立在车道旁的小祠堂。)

   山城国葛野郡的大酒神社祭祀的大酒大明神是秦氏的祖先神。《太秦广隆寺后缘起》记载:“大酒大明神者,秦始皇之祖神也,仲哀天皇御宇,弓满王来朝而奉渡之,神验无双。”另据《续日本后纪》记载:“嘉祥二年九月丙寅,奉授葛野郡大辟神社从五位下,缘屡有灵验所祈必应也。”至治历四年四月,后冷泉院“授予正一位,宣旨在寺库。”可见其备受尊崇。
    大酒神社作为祭奠秦氏祖神(氏神)的神社,里面供奉着秦始皇、弓月王和秦酒公三尊神。秦始皇是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全境的人,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而秦氏自称是秦始皇的后裔,多半是利用中国王朝的威信来提高自身的身份。根据记载,仲哀天皇八年(356年),秦始皇的十四世孙功满王,为躲避中国的战乱(当时中国分为南北朝,特别是北部处于五胡十六国时代,十分混乱),于是渡来日本列岛,并在这里建立神社。大酒神社从此作为秦氏祭奠祖神(氏神)的所在而在日本存在了一千多年。

     8)稻荷神社

 

    在与秦氏有关的史迹里,最令人瞩目的应该算是秦氏所建造的稻荷神社总本宫——伏见稻荷大社。如今稻荷神社是神道教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宗派,据说主要神社就有近三万个,总数更是有十一、二万之多。相传伏见稻荷大社是由秦氏的祖先秦伊侣具于元明天皇和铜四年(711年)创建,秦氏世代担任神社的神官。通常认为《山城国风土记》逸文的记载要比《稻荷记》、《稻荷大明神缘起》的记载可信一些,即秦伊侣具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耕业,富裕而强大,支配了稻荷山一带,并最终支配了住在稻荷山上的土著农耕之神。
    京都府的伏见稻荷大社内供奉着稻荷大明神(即仓稻魂神)、猿田彦命和大宫女命(一说为稻荷大明神、素戋鸣尊、大市宫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稻荷大明神是“外来神”外,其他的都是日本的“本地神”,二者同社共祀,并以“外来神”稻荷大明神为主祭神,反映出日本古代是以稻米为主食的,从而对农耕神极度尊崇。
    此外,据说由于保护了真言宗的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稻荷大明神还成了真言宗的代表寺院东寺的镇守神,与佛教真言密教的结合,使稻荷神社得到极大的发展。各地的稻荷神社有着共同的特征:都立有朱红色的鸟居、把狐仙视为稻荷神的神使(稻荷又是狐的别名)、普遍具有“正一位”的神阶。


      三)秦氏之迷

     1)百二十县之迷:

    这一百二十县(一说百二十七县)肯定不会是那儿的全部居民,应该是指移民来自一百二十县。但有的学者认为还是太多,《新撰姓氏录》山城国各藩条中有“百二十七县貊姓”,同书左京诸藩条中有“二十七县百姓”,估计百貊二字相串了,因为秦人可能原来的居住地就在貊(本属乐浪郡,后为高句丽吞并),也就是说应该是“ 貊二十七县百姓”。

     2)秦氏原来居住在哪里?

   《魏志 东夷传》说辰韩是秦亡人建立的,那么秦氏是否是从辰韩迁来的呢?木宫泰彦先生说辰、秦二字发音相似才引起误传,似乎显得说服力不足。《日本书纪 应神纪》说秦人因为被新罗所阻不能前来,大和朝廷特意派遣葛城袭津彦前往迎接,后又派遣平群木菟宿弥、的户田宿弥等率领精兵讨伐新罗以接回秦人。这样看来,秦人又象是被新罗吞并而失去领地的人,所以才前往日本。
    据《三国志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从其语言和秦人相似上看,辰韩的确可能是秦亡人所建。那么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即随着辰韩十二国之一的斯卢国日益强大兼并邻国(发展成后来的新罗),原本居住在辰韩的秦人失去了领地,又因其汉人后裔的身份而为半岛各民族所不容,无奈之下只好前往对岸的日本。所幸的是,日本(当时尚称倭国)的大和朝廷对掌握先进技术和文化的秦人等渡来人表现出十分友好和欢迎的态度,当然,这也是出于借助秦氏等渡来人发展壮大自身的考虑。
    也就是说,秦氏可能来自原来的乐浪郡,也可能来自辰韩地区,事实究竟如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秦人当时在朝鲜半岛失去了发展空间,而且处境堪忧,否则实在没有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前往日本的必要。

    3)秦氏是基督教徒吗?

    前文我们提到木岛神社内有一座奇怪的三柱鸟居,正是它令秦氏再度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木岛神社内有一方水池,池中立有一座三柱鸟居,三根立柱互为一百二十度,从上方看就象三片螺旋桨。最奇怪的是鸟居上有犹太徽章,这让人觉得古代的秦氏其实是异端基督教徒一说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水池可能就是用来做洗礼的,而三柱鸟居则象征着“三位一体”。院内还有一眼枯井,据说以前的名字与希伯来语“与神斗”有关。另外,广隆寺每年十月十二日举行的“牛祭”,其祭文居然不是日语,而是古老的希伯来语,也让人惊奇不已,觉得难以理解。这样看来,中国唐朝称之为景教的基督教,至少在八世纪初就已经传来日本了,而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是在几百年后的十六世纪才传入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学者认为,“太秦”是希伯来语“光之赐物”之意,别称“太秦寺”的广隆寺其实是座景教的寺院。大酒神社古时称大辟神社,似乎也与景教有关。还有,秦氏出资帮助建造的“平安京”与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同义。耶路撒冷附近有大小和形状和琵琶湖相似的湖,此湖在古代希伯来语中名字的含义就是“琵琶”。凡此种种,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秦氏还有很多的不解之迷在等待我们去挖掘,也许不断有所发现,才是古史的魅力所在吧?

















注1:《日本书纪》将雄略天皇时的渡来人称为“新汉”,以有别于应神天皇时代阿知使主带来的汉人。

注2:《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四年(403年)春二月条:“是岁,弓月君自百济来归,因以奏之曰:‘臣领己国之人夫百二十县而归化。然因新罗人之拒,皆留加罗国。'爰遣葛城袭津彦,而召弓月之人于加罗。然经三年,而袭津彦不来焉。”

注3:《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继位前纪记载:“乃令近侍,优宠日新,大致饶富。及至践祚,拜大藏省。”

注4:《新撰姓氏录》山城国诸蕃、秦忌寸条记载:“普洞王男秦酒公,大泊濑稚武天皇(谥雄略)御世,奏称:‘普洞王時,秦民被劫略,今见在者,十不存一,请遣敕使检括招集。'天皇遣使小宇部雷,率大隅阿多年人等,搜括鸠集,得秦民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人,遂赐于酒,爰率秦民,养蚕织绢,盛篚诣阙貢进,如岳如山,积蓄朝廷。“

注5:《日本书纪》钦明天皇元年(540年)八月条:“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編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以大藏掾为秦伴造。”

注6:《日本书纪》雄略天皇十五年(471年)条:“秦民分散,臣、连等,各随欲驱使,勿委秦造。由是秦造酒,甚以为忧而仕于天皇。天皇爱宠之,诏聚秦民,賜于秦酒公。公仍领率百八十种胜,奉献庸、调絹、縑,充积朝廷。因赐姓曰——禹豆麻佐。”

注7:《日本书纪》雄略天皇十六年(472年)秋七月条:“诏:‘宜桑国县殖桑!'又散迁秦民,使献庸、调。”




















      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书纪》、胡孟圣著《日本文化古今谈》、葛继勇著《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系神社之研究》、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韩升著《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社会》、前川明久著《日本古代氏族与王权的研究》

http://www.asuka-tobira.com/toraijin/toraijin.htm
http://f1.aaa.livedoor.jp/~megalith/oosake.html
http://www.ne.jp/asahi/asamasa/shako/kyouto/konosima.html
http://inari.jp/a_oshirase/index.html

另有一网址遗失,只保留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