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倭王——宇迟稚郎子
大意觉迷/作


  

前言

    自从倭王大鹪鹩命去世之后,倭国就进入了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不仅当时日本岛内的局势扑朔迷离,连后世学者考证当时的历史时也被千头万绪的谜团所困扰。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是:前面我们已经将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王赞认定为大鹪鹩命,根据《宋书》记载,倭王赞死后,他的弟弟倭王珍即位,并于公元438年遣使朝贡刘宋。然而日本史书《记纪》却说,仁德天皇(大鹪鹩命的变型)死后,他的儿子去来穗别(一作伊耶本和气命)即位,汉风谥号“履中”。继任的倭王到底是谁?为什么中日史料的记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为了弥合双方史料的分歧,中日学者提出种种假设,有些受“皇国史观”迷惑的日本学者提出,向中国朝贡的倭五王并非大和地区的天皇祖先,而是九州地区的首领。另一些支持“九州王朝”说的日本学者,虽然反对“皇国史观”,但他们认为是大和朝廷盗用了“九州王朝”的史书伪造了大和朝廷的历史。“皇国史观”和“九州王朝”二说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在“倭五王是九州地区倭王”问题上达成一致,动摇了“倭五王大和说”的观点。然而笔者经过一番考察,将仍然支持“倭五王大和说”,并要将一位被历史提前判处“死刑”长达上千年的倭王“复活”。

中日史料的差异

    从中国史料来看,无论是《宋书》还是《梁书》都说倭王赞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区别在于《宋书》称其为“倭王珍”,而《梁书》写作倭王“弥”。有学者据此提出“珍”和“弥”是两个人。其实早期的“珍”,写作“珎”,将王字旁写的潦草一点就会被误为“弥”。所以《宋书》中的“珍”与《梁书》中的“弥”应当是一个人。

    

      珍——出处:真草千字文 作者:智永

    那么日本史料是怎么说的呢?《日本书纪》说大鹪鹩尊天皇(仁德天皇)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名字叫去来穗别(《古事记》作伊耶本和气)即所谓的“履中天皇”。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我们认定中国史料里记载的“倭五王”与日本史书里对应时代的天皇有关,而倭王赞的名字是“鹪鹩”的音译的话,进一步比对中日史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矛盾。下一任倭王到底是倭王赞(大鹪鹩命)的弟弟呢?还是儿子?
    这个矛盾先放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考虑任何证据,完全从理论角度推测的话,我们有以下几种选择:

    1、否定中国史料的真实性;
    2、否定日本史料的真实性;
    3、采取折中的方法,认为当时的倭国可能出现分裂,存在着复数的政权。

    虽然没有什么过硬的根据,但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方向。当然,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一条一条考察上述3种可能也是没有意义的,上面的推测只是一个大体的方向,其实中日角度不同,史料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还是应当采取综合考察的策略。
    相比之下,中国史料中的记载过于简单,而日本史料的记载要丰富的多,使我们查明真相成为一种可能,因此,笔者把重点放在对日本史料的考察上。

履中天皇的疑团

    首先笔者有必要指出的是,《记纪》里说履中天皇继承仁德天皇的位子的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按照《记纪》的说法,履中天皇上台伊始就受到了兄弟住吉仲皇子的挑战,结果是物部大前宿祢救了他的性命:  
    “时平群-木菟宿祢、物部-大前宿祢、汉直祖-阿知使主三人,启于太子。太子不信。一云,太子醉以不起。故三人扶太子,令乘马而逃之。一云,大前宿祢抱太子而乘马。仲皇子不知太子不在,而焚太子宫,通夜火不灭。”(《履中纪》)
    但没想到的是,物部大前宿祢竟然在54年后(根据《日本书纪》排定的年表),又卷入了另一场保护太子的斗争!     
   《安康纪》:“是时太子行暴虐,淫于妇女。国人谤之,群臣不从,悉隶穴穗皇子.……时太子知群臣不从,百姓乖违,乃出之匿物部大前宿祢之家.……由是太子自死于大前宿祢之家。”
         一个成功保护了,一个却交给了敌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把同一件事情说成两件事情并不是难事,但物部大前宿祢在相隔这么长时间仍然扮演“救护太子”的政治角色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再看看履中天皇的皇后。《履中纪》: “ 次妃,幡梭皇女。……六年春正月,癸未朔戊子,立草香幡梭皇女为皇后。 ”又让人没想到的是,57年后(根据《日本书纪》排定的年表),幡梭皇女又嫁了一次,结果还是当皇后: “ 元年春三月,庚戌朔壬子,立草香幡梭皇女为皇后。更名-橘姬。 ”( 《雄略纪》)真想不到57年后草香幡梭皇女还有这么大的魅力!
    此外,《日本书纪》提到,履中天皇的孙女饭丰女王,另一种说法是履中天皇的女儿。
    这几条矛盾的记录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履中天皇的若干事迹可能是从别人的事迹移植过来的!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履中天皇的私名去来穗别是否是虚构的名字,但至少履中天皇继承他老爹的位子的说法应该可以被动摇了。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从其他方面能找到什么线索。


菟道稚郎子的疑团

    我们能否在《记纪》中找到一个和仁德天皇(大鹪鹩尊)同辈的,并且也可以被称作“天皇”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在《记纪》中的身份是仁德天皇的弟弟菟道稚郎皇子(宇迟能和纪郎子)。
    按照《记纪》的说法,应神天皇原本把皇位传给菟道稚郎皇子,但因其年幼,由大鹪鹩尊代理监国,后来大鹪鹩尊要让位于菟道稚郎皇子,皇子坚辞不就,相持三年后,以菟道稚郎皇子的死亡而告终,大鹪鹩尊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天皇。
    不过《日本书纪》中对菟道稚郎皇子之死描写的太蹊跷了:菟道稚郎皇子用自杀来结束皇位谦让之争。当大鹪鹩尊听说弟弟的死讯,急忙赶到他的身边时,菟道稚郎皇子已经死了三天了。没想到的是菟道稚郎皇子又活了过来,将自己同时也是大鹪鹩尊的两个妹妹矢田皇女和菟道稚郎女托付给(就是许配)大鹪鹩尊,然后才咽的气。
    难道菟道稚郎皇子死而复生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自己的哥哥当老婆?在现代人看来简直荒唐不已。有人就这段描写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大鹪鹩尊为了夺取皇位,杀害了菟道稚郎皇子,然后掩饰罪责,用一段不三不四的让位故事来糊弄后世。这种推测不是没有道理,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菟道稚郎皇子死亡的真相,还需要对和他背景以及相关的人物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
    根据《日本书纪·应神纪》记载:“(应神)次妃,和珥臣祖-日触使主之女-宫主宅媛。生,菟道稚郎皇子、矢田皇女、雌鸟皇女。”
         看来菟道稚郎皇子的母亲是出自和迩(和珥)家族。然而《旧事本纪·天孙本纪》却出现另外一种说法:“物部山无媛连公(同书《天皇本纪》作物部-多迟麻大连女-香室媛)。此连公,轻岛丰明宫御宇天皇立为皇妃。诞生,太子-莵道稚郎皇子。次,矢田皇女。按记纪,菟道稚郎与矢田、雌鸟母者,和珥日触使主之女-宫主宅媛也,与此纪异矣。次,雌鸟皇女。其矢田皇女者,难波高津宫御宇天皇,仁德。立为皇后。……轻岛丰明宫御宇天皇太子-莵迟稚郎子同腹妹-矢田皇女,难波高津宫御宇天皇立为皇后而不生皇子之时,诏侍臣大别连公,为皇子代后号为氏。使为氏造,改赐矢田部连公姓。”
         从时间来看,《日本书纪》要比《旧事本纪》要早,虽然名义上是官修史书,但身为右大臣的藤原不比等幕后操纵着此书的编写意识形态和内容。《旧事本纪》的作者是日本豪族物部氏的后代,他的书中与《日本书纪》不同的地方往往是为了彰显物部氏家族的显赫家事。但是《旧事本纪》中记载的天皇的帝系基本是抄袭《日本书纪》。有学者认为物部氏也曾参加过《日本书纪》的编纂工作,但随着藤原氏和中臣氏势力的膨胀,物部氏和另一个掌管祭祀的家族——忌部氏都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怒情绪,忌部氏出身的斋部广成写了《古语拾遗》,物部氏假托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的名义写了《旧事本纪》以对抗《日本书纪》。遗憾的是,《日本书纪》已经确立的官方的地位,《古语拾遗》也好,《旧事本纪》也好,内容都无法摆脱《日本书纪》的影响,导致其很快就被斥为“伪书”。斋部广成和物部氏的愤懑也就没了回声。
    虽然《旧事本纪》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向世人说明真实的历史,但这本书对菟道稚郎子和矢田皇女母族的改动却很令人感到疑惑。
    从《姓氏录》的记载来看,因矢田皇女而设立的矢田部一族,其祖先与物部氏联系在一起。矢田皇女无子,矢田部的继承权一定是落到矢田皇女母族成员手中。与《旧事本纪》的说法没有矛盾。难道说《旧事本纪》里记载的矢田皇女和菟道稚郎子的母族是物部氏是正确的?先暂时别下定论,毕竟我们还有商榷的余地。
    另据《日本书纪》,宫主宅媛还有个妹妹小甂媛也嫁给了应神天皇。而《旧事本纪·天皇本纪》沿袭了小甂媛的记载,甚至名字也没有改动,但《天孙本纪》里列举物部氏的世系时,只提了山无媛(即《日本书纪》中的宫主宅媛,《天皇本纪》中的香室媛),却把小甂媛给漏掉了,由此可见《旧事本纪》的记载只是在《日本书纪》的基础上进行了拙劣的改动。
    《旧事本纪》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物部家族与天皇的密切联系,但根据《日本书纪》菟道稚郎皇子没能成为天皇,而且他的母亲也不是皇后,那么刻意修改成物部家族的背景又有什么意义呢?

矢田部家族的疑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让我们看关注一下《日本书纪·推古纪》的一段记录:“(推古天皇廿二年)六月,丁卯朔己卯,遣犬上君御田锹、矢田部造(阙名)。于大唐。……二十三年秋九月,犬上君御田锹、矢田部造,至自大唐。”堂堂遣隋使的矢田部造竟然连名字都会失载,对于详细记录遣隋、遣唐的日本史书来说显得有点不太相衬,当然,如果我们可以解释说写有矢田部造名字的地方可能恰好被蛀蚀,但真是如此吗?
    根据《旧事本纪》记载:“廿二年夏六月,丁卯朔己卯,诏大仁-矢田部御嬬连公,改姓命-造。则遣大唐使,复大礼-犬上君御田鉏为小使而遣之。物部惠佐古连公为大连。廿三年秋九月,矢田部造-御嬬、犬上君御田鉏等,至自大唐矣。”这本书补充了矢田部造的名字--御嬬。
    难道说矢田部造的名字是被《日本书纪》有意抹掉的?
   《古事记》关于矢田皇女的记载又有不同,《日本书纪》说矢田皇女继葛城盘媛当了仁德天皇的皇后,但因为没有后代才被封为矢田部,《旧事本纪》没有对此提出异议;而《古事记》则说矢田皇女没有成为皇后才被封为矢田部的。不管矢田皇女是什么原因被封为矢田部的,她本人死了之后,她的称号以及她名下的土地与财产应该是由她母系的族人来继承的,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那么矢田皇女的母家到底是和珥氏还是物部氏,抑或都不是?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在这些书中,关于矢田部的重要信息还有一条,那就是矢田部造远祖武诸隅命。《日本书纪》、《旧事本纪》都提到这个人,《旧事本纪》更是说武诸隅命也是物部氏的始祖,这似乎可以作为《旧事本纪》为矢田部彰显的理由。
    那么武诸隅命真是物部家族祖先吗?这也是一个疑问。

物部、尾张家族的疑团

    《旧事本纪·天孙本纪》里“详细”列出了物部氏与另外一个和物部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尾张氏家族的世系。其中物部氏中关于“武诸隅命”的记述是这样的:“八世孙-物部武诸隅连公。新河大连之子……弟,物部大母隅连公。”而《日本书纪》明确说明大母隅是武诸隅的别名。而且《旧事本纪》中的世系,处处与帝系配套,《记纪》中的帝系已经证明是伪造的了,那么《旧事本纪》的物部世系很多地方的可靠性就下降了。
    不过《天孙本纪》关于尾张世系中有个叫“建诸隅”的人物,《记纪》中随处可见“建”与“武”通用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同的日语发音不同的汉字表示而已。那么“建诸隅”也可以写作“武诸隅”。这样看来,武诸隅的真实身份又似乎又可以被认为是尾张氏的祖先。
    有人可能会提出,物部氏和尾张氏是不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使得两家不分彼此?这正是《旧事本纪·天孙本纪》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按照此书的说法,一个叫“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的人有两个儿子,一个成为物部氏的祖先,另一个成为尾张氏的祖先。如果这样看来,不管“武诸隅”是出自物部还是尾张,都变的无所谓了。
    但物部氏和尾张氏真的像《旧事本纪·天孙本纪》里说的那样,是“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的后代吗?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姓氏录》,没想到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姓氏录》将日本的豪族划分成皇别、神别、诸蕃三大体系。尾张氏和物部氏同属于神别,但这两家被放在神别下划分的两个小体系中,尾张氏被放在天孙栏,而物部氏被放在天神栏,同时在此书中,尾张氏的祖先被称为“火明命”,而物部氏的祖先被称为“神饶速日命”,两者没有出现混淆的现象。我们注意到“火明命”和“神饶速日命”这两个名字在去掉作为尊称修饰的“命”和“神”后,恰好是《旧事本纪》里提到的“天照国照彦天火明栉玉饶速日尊”这个冗长名字的一部分。而《旧事本纪》的可信度是比不上《姓氏录》的。
    在回头看看《日本书纪》是怎么说这个问题的。
   《日本书纪》虽然没有说,火明命=神饶速日命。但却提出了两个火明命,一个变成了天照大神的孙子,天忍穗耳尊的儿子,迩迩艺命的兄弟;一个变成了迩迩艺命的儿子,彦火火出见尊的兄弟。
    “一书第六曰:天忍穗耳尊娶高皇产灵尊女子-栲幡千千姬万幡姬命(亦云,高皇产灵尊儿-火之户幡姬儿-千千姬命)而生儿。 天火明命。 次生,天津彦根火琼琼杵根尊。 其天火明命儿-天香山,是尾张连等远祖也。”
          “始,起烟末生出之儿,号,火阑降命。是隼人等始祖也。(火阑降,此云ほのすそり。) 次,避热而居生出之儿。号,彦火火出见尊。 次,生出之儿。号,火明命。是尾张连等始祖也。凡三子矣。”
          但这两个火明命竟然都是尾张连的始祖!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因为天孙降临的传说根本不是日本古代先民流传下来的传说,而是统治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后添加的成分,所以说作为天忍穗耳尊的儿子,迩迩艺命的兄弟的那个天火明命是根据另外的那个作为彦火火出见尊的兄弟火明命重新分离出来的人物。
    而与《旧事本纪》将神饶速日尊当作与迩迩艺命的兄弟的那个天火明命是一个人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火明命与神饶速日命并非同一个人!具体说来,火明命与神饶速日命在历史上应当是互相攻击的敌我阵营的代表人物。那么说物部家族和尾张家族是同一个来源的谎言也就被揭穿了。

和迩日触使主的疑团

    笔者为了弄清楚菟道稚郎皇子出身的背景,不得不追溯到相关豪族的历史来源,某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要谈论的范围,无法详细说明。日本古代历史疑团盘根错节扑朔迷离,然而既已初步揭开尾张与物部两家在历史上的真实关系,就让我们乘胜追击,来个刨根问底,解决一下《记纪》所说的菟道稚郎皇子出自和迩(和珥、丸迩)家族的疑问。
    根据现有资料,和珥家族和物部家族不是一个来源。而那个和珥日触使主实际上与《记纪》后来提到的丸迩日爪臣是同一个人。虽然在现在的书里对“日触(ひふれ)”与“日爪(ひづま、ひつめ)”的日文发音注释并不相同,但还是有证据显示和珥日触使主与丸迩日爪臣确实为同一人物。
    《日本书纪·仁贤纪》“次,和珥臣日爪女-糠君娘,生一女。是为,春日山田皇女。”下有注释云:“一本云,和珥臣日触女-大糠娘生,一女。是为山田大娘皇女。更名赤见皇女。文虽稍异,其实一也。”
          让我们来看看《古事记》里对菟道稚郎皇子出生之缘的故事:而应神天皇到坐木幡村之時,遇丽美娘子于其村道衢。天皇问其娘子曰:“汝者谁子?”女子答:“丸迩之比布礼能意富美(日触使主)之女,名宫主矢河枝姬也。”天皇即诏其孃子:“吾明日还幸之時,欲入坐汝家!”故矢河枝姬委曲语其父。
   矢河枝姬之父答曰:“此者似为天皇之狀。恐之!我子仕奉!”如此云而严饰其家候待者。其二日,天皇入坐而献大御飨時,其女矢河枝姬命令取大御酒盏而献。于是天皇任令取其大御酒盏而御歌曰:

  此蟹出何处 角鹿蟹是也 橫行欲何处 伊知迟与美
  水鸟潜于水 其亦浮于水 似深吸长气 吾方喘而行
  续行乐浪路 至木幡村街 街头遇少女 其影身窈窕
  其如似小盾 牙龄宛如柯 亦如菱果洁 栎井丸迩坂
  其坂之红土 上过鮮下暗 是其皆不适 故取中之土
  街头火不用 操文火烤之 余土画柳眉 路见之少女
  吾曾如是想 若真能如此 其者必当善 如此思少女
  其女居吾前 吾愿今已偿 两两双成对 相对相依偎

   两者如此御合而生御子,名唤宇迟能和纪郎子(菟道稚郎皇子)也。
    当看到如此生动的描写,还有动人的爱情诗歌相照应,再加上《古事记》顶着一顶“历史书”的大帽子,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会将这段故事当成真实的历史。但其实只要想一想中国传统小说中常出现的“有诗为证”,其实往往连事带诗都的小说的作者虚构的,我们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既然和珥日触使主的真实身份是菟道稚郎皇子时代之后十好几年的人,那么他自然也不可能是菟道稚郎皇子的外公。而《记纪》中将日触使主的年代提前恐怕有其他原因;此外,后面还会牵扯到有关丸迩日爪臣的问题,但已经超出本文他讨论范围,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交代。

推理的证据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日本史料中对菟道稚郎皇子出生背景的描述是如此的混乱。从表面上看,《旧事本纪》持有“物部母族说”,与《记纪》的“和迩母族说”各执一辞,但两者的争论后面掩盖着第三种说法:“尾张母族说”。其实,物部也好,和迩也好,从当时的政治局势来看,这两个家族都是当时岛内势力最大的家族——葛城氏的追随者。
    笔者感到,关于菟道稚郎皇子出生背景的争论背后掩藏的秘密恐怕是:菟道稚郎皇子并没有早死,可能还当过天皇(倭王)!
    这是笔者的一个大胆的推测,到底有多少辅助证据证明笔者的观点呢?按照笔者的这个思路,果然找到了一些具有很高可靠性的证据。
    首先,菟道(宇迟、宇治)的日文发音为:うじ或うち。而在现代日语中,我们可以见到“うちん ”这个词,它用汉字表示则是“珍”!而“うちん ”后的鼻音“ん”似可忽略。也就是说菟道(宇迟、宇治、うち)这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用“珍”这个汉字来表示,那么菟道稚郎皇子就应该是中国史书里提到的“倭王珍”!这个解释要比以前学者将“瑞齿别(反正天皇)”的“瑞”解释为“珍”的说法更为可靠。
    此外,笔者还有别的证据。
    藤浪本《词林采叶抄》第一“宇治都”条引“山城国风土记”:“谓宇治者,轻岛明宫御宇天皇之子-宇治若郎子,造桐原日桁宫(きりはらのひけたのみや),以为宫室。因御名,号-宇治。本名曰-こノ许乃国矣。”
       《播磨风土记》:“上筥冈、下筥冈、鱼户津、朸田。宇治天皇之世,菟道稚郎子皇子。宇治连等远祖-兄太加奈志、弟太加奈志二人,请大田村与富等地,垦田将莳来时,厮人以朸荷餐具等物。……”
        注意,以上的推理皆是在笔者尚不知道这两条史料的情况下分析出来的结果,这两条史料的出现更加坚定了笔者的推测是正确的。这两条史料不但把菟道稚郎皇子称为天皇,还给我们提供了其他的信息:菟道稚郎皇子在山城国有一座自己的宫殿,被称为桐原日桁宫。现在在这座宫殿的遗址上,建立了一座八幡宫,里面供奉着菟道稚郎皇子,并称这座八幡宫为“离宫”,就是“额外的宫殿”的意思。
    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日本书纪》上说的,仁德天皇的皇后葛城磐媛因为妒忌天皇沾花惹草而迁居到山城国筒城宫。难道说葛城磐媛真是因为吃醋才跑到山城国筒城宫的吗?为什么《日本书纪》说葛城磐媛死在筒城宫,矢田皇女继任皇后,而《古事记》却否认这种说法呢?如果菟道稚郎皇子没有提前死去,那岂不是意味着菟道稚郎皇子和葛城磐媛两个人都跑到山城国去了吗?笔者的脑中对这种种被打乱的现象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得出一个初步的推理。

历史的再现

     像以前的文章一样,笔者要对再现历史中的人名作一个适当的调整。“菟道稚郎皇子”这个名字,“皇子”的称号是后加的,应该称为“郎子”;而“菟道”这个词翻译的并不准确,笔者改用《古事记》里的音译词“宇迟”表示。因此,我们对“菟道稚郎皇子”的名字调整为“宇迟稚郎子”。
    宇迟稚郎子作为倭王大鹪鹩命的弟弟,同样是出自品陀真若王的三个女儿中的一个。自从大鹪鹩命执政的后期,作为倭王母族的尾张家族与倭王妻族的葛城家族为了争夺权力,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为了平衡两家的矛盾,倭王大鹪鹩命以他两个儿子伊奢穗别命与瑞齿别命的名义设立了壬生部和蝮部(多迟比部、丹比部),以王妃矢田郎女的名义设立了矢田部,都由尾张家族的人掌管;由于葛城家族的男性成员长期在九州地区作战,大鹪鹩命就让自己的王后葛城磐媛直接掌管葛城部。
    公元432年左右,大鹪鹩命去世。不知什么原因,母族同样出自尾张的王弟宇迟稚郎子在政治上竟然偏向了葛城家族,可能是因为葛城家族势力比较大吧。于是在王位继承上,尾张与葛城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以至于酿成流血冲突,冲突的结果是,王宫难波高津宫被大火烧毁。在葛城氏的支持下,大鹪鹩命的王后葛城磐媛与宇迟稚郎子离开大和地区,前往山城(山代、山背)地区,分别建立了筒城宫和桐原日桁宫,宇迟稚郎子自立为倭王,笔者可以将其称为葛城系倭王。而大鹪鹩命的儿子伊奢穗别命在尾张氏的拥立下,在大和磐余建立稚樱宫,也对外号称倭王,为了区分,笔者将其称为尾张系倭王。
    于是倭国大和朝廷出现了两个倭王并立的分裂局面。虽然出现了分裂,但双方实力并不对等。宇迟稚郎子这边,除了葛城氏以外,几乎整个武内宿祢的大家族,还有和迩、物部、息长,甚至连吉备等大部分有实力的豪族也都是支持他的。当时重要的豪族领袖有:葛城玉田宿祢、苏我满智宿祢、平群木菟宿祢、物部伊莒弗大连。此外还有秦汉两大渡来人的势力。也就是说大和朝廷没有因为分裂而造成元气大伤。宇迟稚郎子立国后,以自己的名义设立了宇迟部,并将其妹妹的矢田部从尾张手里夺过来,一并由物部家族的人来掌管,物部氏也就逐步的开始发展起来了。这或许就是物部氏将宇迟稚郎子当作己家所出的原因吧。宇迟稚郎子可能还厚待了和迩氏,使得和迩氏也把宇迟稚郎子当成自己家的外孙看待。宇迟稚郎子的这些政治举动,为后来倭王(天皇)继承顺序以及他的身世记录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伊奢穗别命相比之下可谓是形单影只,似乎只有尾张氏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当然,也有少量豪族追随他前往大和磐余,例如物部长真胆连和出自阿倍家族的膳臣余矶,伊奢穗别命十分感动,将物部长真胆连封为稚櫻部造,将膳臣余矶封为稚櫻部臣,以示忠心。
    在后来的岁月里,葛城氏和宇迟稚郎子一方面要与尾张系倭王对战,《记纪》中记载的大守山命的叛乱和住吉仲皇子的叛乱恐怕就是反映宇迟稚郎子与伊奢穗别命互相攻击的情况;另一方面,葛城氏仍然在九州、任那地区频繁用兵,主要是因为九州地区局势不稳定以及倭人侵略朝鲜半岛的野心。
    由于葛城氏控制着日本岛对外交往的通道,以及秦、汉两大渡来人集团,所以对于宇迟稚郎子来说很容易继承大鹪鹩命时代的外交遗产。尾张系倭王是无法获得与外界建立外交的途径的。
    公元438年春二月,葛城系倭王宇迟稚郎子的使者来到中国刘宋王朝的朝廷,延续大鹪鹩命(中国称倭王赞)时代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当时的人将“倭王宇迟稚郎子”简略地翻译成“倭王珍”。刘宋政府很自然地将宇迟稚郎子当作合法的继承人,而不会知道有尾张系倭王的存在。在向刘宋皇帝进献的表文中,倭人仍然显示着自己的贪欲和野心,要求刘宋政府册封其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并同时要求给以倭隋为首的十三位倭国将领册封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称号。
    倭隋等十三人到底是和许人也,暂时无法定论,笔者曾经一度将倭隋比定为倭建命,现在觉得这样的推测是错误的。不过笔者估计,这十三人应当是葛城系的将领,在平九州、征任那以及攻击尾张系倭王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刘宋朝廷经过考虑之后,决定让宇迟稚郎子依然沿袭大鹪鹩命的封号,仍然为“使持节、都督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倭国王”,但批准了其他十三位倭国将领的封号。在刘宋朝廷看来,这不过是做个人情,以安抚未得到希望的封号的倭王,但对于葛城系倭国内部来说,却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将领们的地位,为后来葛城系倭国的动荡造成了隐患。
    根据《日本书纪》,履中天皇(伊奢穗别命的变形)在位6年,那么尾张系倭王伊奢穗别命可能就是公元438年去世的。或许就是在宇迟稚郎子的打击下灭亡的,所以宇迟稚郎子才会在这一年遣使中国。
    尾张氏又拥立了伊奢穗别命的弟弟瑞齿别命,并在河内地区的多迟比建立柴垣宫,继续与葛城系倭王对抗。这种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宇迟稚郎子去世。

尾声

    笔者认为,宇迟稚郎子本是尾张家族的外孙,却背叛了尾张,才使其被日本传统的历史提前判处“死刑”。而笔者通过从历史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迷惘的历史中将其“复活”,希望能为揭开“倭五王之谜”提供全新的线索。
    宇迟稚郎子在位时间不算很长,估计只有10年时间,死后葬在何地,笔者不敢轻易下定论。宇迟稚郎子死后,根据笔者的分析,日本岛内将出现第三支力量,结束大和朝廷的分裂局面,到底局势将如何变化,笔者将在下文中予以介绍。

 

 

 

参考资料:

《日本书纪》、《古事记》、《旧事本纪》、《新撰姓氏录》、《宋书》、《梁书》

宝冢定纲《漫谈倭五王》 http://www.naoekori.com/his/1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