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时代杂谈
真田豪/作


    绳文时代末期,从大陆(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了稻谷种植技术,比从前的狩猎、捕鱼、采集植物等谋生手段更为稳定可靠,所以很快这项技术就传播开来。同期传入的金属器具(青铜和铁),也远比原来的木器和石器经久好用,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推广和进步。

    弥生时代的人们以收获稻谷为主要生存手段,这就需要众人合作建设大型的土木工程和开垦田地,而集体劳动就需要能团结和指导众人的首领,以预测天气,组织稻谷插秧和收割等各项集体生产活动,团结指挥众人进行战斗,甚至与所谓的神灵交往以指示众人。当时科学还很不发达,人们都相信占卜、预言和祭祀,而被认为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就被拥立为首领。《三国志》中记载的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就是这种被认为有特殊能力的人(“事鬼道,能惑众”)。

    显而易见,有力量和智慧的村落将获得更多的稻田,并且拥有更多的稻谷,由此产生了贫富差距,并进一步形成强弱之分,强大的村落开始统治、兼并弱小的村落。作为集体中受人尊敬的首领,他们开始拥有私有财产和奴隶,坟墓也变得与众不同。普通的人死后葬在一起,而且只是简单地挖个洞就被填埋(瓮棺葬),而村落首领的坟墓往往与众不同并且坟墓中开始有了丰富的殉葬品(坟丘墓、方形周沟墓),但此时还都是葬在共同墓地里。统治、兼并弱小村落的结果,是逐步形成更高一级的政治实体——-国,有力村落的首领也就成为国的统治者。《三国志》记载:“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余人。”径百余步,大约相当于一百五十米左右,可见其坟墓之宏伟巨大,有人认为奈良县的箸墓古坟就是卑弥呼之墓,无论是不是,卑弥呼之墓似乎都可以算作即将步入古坟时代的一个象征。

    大和地方(现在奈良县、大阪、京都的一部分)兴起的势力逐步支配和统一了全国各地,形成所谓的大和朝廷,并且以统一坟的形式和埋葬方法做为全国统一的象征,通常就将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大和朝廷统治时代称为古坟时代。作为古坟时代标志的古坟,是单独的个人坟墓,只有普通民众才保持了弥生时代瓮棺葬和共同墓地制度,这充分说明古坟时代的阶级分化更为显著。

    受渡来人传来的文化技术的影响,古坟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现在我们使用的碗,在那时是灰色硬质的陶器---须惠器,穿着、饮食、居住等等日本文化的原型,在古坟时代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铁器的普及,这是一次大的飞跃。

    古坟时代普通民众的住所,是在地面四角挖洞,立起四个柱子,用稻草等铺成屋顶,从绳文时代开始就有的那种半地下式的竖穴式建筑。古坟时代后期才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有了墙壁。同时,中央豪族和部分地方豪族,建造了象现在的神社那样的建筑物——-高床式建筑物,并且住在其中,不得不说这是一项进步。

    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资料以及当时衣物的残片,所以古坟时代人们的穿着如何还难以确定。我们只能依据写于飞鸟、奈良时代的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以及中国的史书《魏志 倭人传》等相关记录和正仓院残留的衣物进行推理,参考最近发现的古坟中的壁画,得出大致的结论。而从古坟中出土的大量的埴轮(明器),特别是其中的人物埴轮,被认为是相当忠实地再现了古坟时代人们的衣着状况。可是,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人物埴轮和古坟中的壁画所表现的是用于仪式和祭祀时才穿着的盛装,至少在古坟时代前期,人们平常的衣着应该与弥生时代差不多,也就是《三国志》中所说的男子不戴冠帽,结发,露髻,以白布绕头,成钵卷状,(“男子皆露紒,以木绵招头。”)裸身,以一块长条布横裹在腰上。(“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女则披发于后,不编发辫,仅将发端屈结于头顶(“妇人被发屈紒”),用一块单被,正中穿个洞,从头套在身上(“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所用的材料是麻(一般人穿着)、绢(王、大人穿着)等。男女都赤脚(“皆徒跣”)。

(复原的古坟时代人们的盛装)

    我们都知道在埃及金字塔中有木乃伊,遗憾的是日本多为酸性土壤,所以古坟时代是没有木乃伊留存下来的。同时,日本好象没有死后保存肉体做成木乃伊的风俗。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是对石棺做过某些处理,化验的结果在石棺内部发现了水银和氧化铁的成分。茨城县筑波山附近新治村武士冢古坟曾出土男子的头发,这束头发算是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了。日本也有木乃伊,岩手县平泉的尊寺中保存有藤原三代的木乃伊,山形县也有木喰上人的木乃伊,虽然不是古坟时代的,却都很有名。

    古代的人虽然不象现代人那样懂得以心脏停止跳动或脑组织坏死作为死亡的标志,但是对于死亡意味着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这一点却深信不疑。他们为死者举行仪式期待其肉体和灵魂能够再次结合,在确定无效之后才认可死亡,并且为其建造坟墓,举行送葬的仪式。538年佛教传入倭国后很快得以普及,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土葬渐为火葬所代替,特别是大化二年(646年)三月的风俗匡正诏,提倡薄葬,古坟失去了其权威象征的意义而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地开始广造寺院。然而在营造平城宫时,曾破坏了佐纪古坟群的一部分,当时曾经很谨慎认真地举行仪式以求抚慰这些幽灵,可见数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不是一时就能够改变的。

    既然称为古坟时代,那么就不得不提及古坟。日本有很多的古坟,古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全国大约十五万至二十万座古坟中,百分之九十是古坟后期的圆坟。在剩下约百分之十的坟墓中,前方后圆坟这种古坟形式,被认为与大和朝廷有密切的联系,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大和朝廷只容许各地的部落首领(豪族)建造这种样式的古坟,作为臣服大和朝廷的象征。初期古坟多以后来的郡或比郡小的地区为单位建造,数座为一组,应该是该地区历代首领之墓。在氏姓身份制形成之前,古坟的型式和规格就成了身份的标识。

    仅仅从字面上解释,似乎只要是历史久远的坟墓就可以称之为古坟,然而一般来说,只将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古坟时代所建造、曾经统治过某个地域的首领的坟墓称之为古坟。而这些古坟中的前方后圆坟,更被认为是举行确定死者继承人及祭祀等各项重要仪式的活动场所。

    日本的古坟与其他国家相比,形式和种类繁多,不过基本形态还是圆形和方形。有种说法认为圆形象征天而方形象征地,但为什么不象古埃及人那样把坟墓建成三角形呢?通常认为这是受到中国陵寝制度影响的缘故。

(古坟的各种样式)

    在众多形式不一的古坟中,前方后圆坟最为引人注目,通常认为前方后圆坟前面方形部分是用以举行祭祀仪式的祭坛,而后面圆形部分才是埋葬尸体的场所。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独特的样式,很有可能是对中国自秦汉以来陵(坟墓造得很高犹如山陵)侧起寝(陵的附属建筑),陵旁立庙,这种陵、寝、庙三者结合的丧葬祭祀礼仪的曲解,也就是说倭人误将寝、庙作为陵墓的构成部分了。当然,这也只是众多见解中的一种而已,对于前方后圆坟的形成及其代表的意义,各种假说就有近三十种之多。然而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前方后圆坟的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是从中国传入的。

    现在一般将古坟时代分为三个时期,三世纪后半叶至四世纪为古坟时代前期,五世纪为中期,六世纪至七世纪中叶为后期。前期古坟前方部很低,而且较小,中期以后与后圆部一样变大,这是否是夸示权力的一种表现呢?

    古坟时代三个不同的时期,古坟的样式和殉葬品是不一样的。前期往往一座古坟中只有一人,殉葬品多是镜、剑、玉这些宗教性的物品,常被置于死者头部或作为手镯之类的装饰品埋入墓中,坟墓多位于山丘之上。中期古坟则常选在豪族支配地区里最好的地方,多位于海岸、湖和港的附近,不同于前期主要利用自然形成的山丘造坟,一般都是在平地上堆土而成,工程量浩大,墓主多为拥有强大武力的豪族、大王及其一族,基本上也是一人一坟,往往用大量的刀剑等武器和铠甲、盔等防具,以及各种铁制的农具和工具等殉葬。兵库县神户市的“五色塚古坟”,就建在能够俯视明石海峡的地方,显得十分宏伟气派,可见其选址是颇费了一番工夫的。古坟时代后期,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比较丰富,连村庄里的村长这样的有力家族也有能力建造古坟了,他们大多选择能俯视良田的台地尖端或江河湖海旁建造小型古坟。坟中也不仅仅只埋葬一人了,有的甚至同时埋葬有十个人。殉葬品一般都是为数不多的武器和土师器、须惠器(利用大陆传来的技术制作的、较之土师器更为精美的陶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开始以壁画美化装饰石室。这恰好印证了大和政权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即由早期的以宗教形成凝聚力到中期的以武力征服并大力发展再到后期大致统一全国后所表现出的局势趋于稳定。

    下面这些图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圆坟、方坟、横穴墓、前方后圆坟的不同,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坟墓图片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四种常见坟墓不同的内部结构。

前方后圆坟
  (竖穴式石室)

圆坟

   
                                                   (局部放大,横穴式石室)

横穴墓

     

方坟

   
                                                          (古坟石室)

    一般来说,古坟都比较高大,长度在四、五十米至一百米之间,坟丘表面敷以葺石,四周围以埴轮,显得气势不凡。早期是从坟顶挖掘大型方形洞穴,用板石筑成竖穴式石室,用以放置棺木。棺木成竹片形,多用罗汉松或楠木纵剖而成,有的直径有一米,长度可达五至七米,并且陪葬各种物品。后期坟墓内部结构日趋复杂,中期以后,横穴式石室(有甬道相通,门可打开的石砌墓室)逐步取代了竖穴式石室(四周砌石的封闭式墓室),并且以绘画装饰石室内壁。从早期古坟中出土了许多的同范镜,从其数量分布上揭示了近畿地区在同范镜分配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也说明近畿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集中出现的前方后圆坟,是日本独有的,形状象一面盾牌,又象是个钥匙孔。虽然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无论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还是从埋葬方式到殉葬品,各地都相当一致,很明显是按照一定的规格有计划的建造的。

    大型前方后圆坟前期集中于大和地区,中期以后则多集中于河内。两处之外各地的古坟都没有长度超过一百六十米的,而大和地区长度超过两百米的前方后圆坟就有十余座。虽然各地前方后圆坟的大小不一,但通过研究其坟丘长度我们还是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即长度成倍数,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它们是以共同的尺度建造的。也就是说,是用了以二十三厘米为一尺,六尺为一步的汉尺统一建造的。

    说到前方后圆坟,就不能不提及最出名的两座天皇陵——位于大阪湾界市高地上的仁德天皇陵和大阪府南河内郡美陵町誉田低矮丘陵上的应神天皇陵。前者全长四百八十六米,分上中下三段,后圆部直径二百四十九米,高三十五米,前方部宽三百零五米,高三十三米。据估算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前方后圆坟,仅运土就需要载重量五吨的卡车五十六万二千三百辆。以一天动员两千人,一个月二十五天计算,一年就是六十万人工,至少需要十五年零八个月才能建成!后者长四百二十米,高三十六米,虽然长度略有不及,但其体积却超过了前者的一百四十万立方米,达一百四十三万立方米之多。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坟时代,能造出这样的坟墓,实在令人惊叹。两座坟墓都有整齐而宽广的二重周濠,竹片形长木棺也改为长方形的石棺,虽然仍然采用竖穴式石室,但石室却比原来要短而宽些。下图是仁德天皇陵与埃及胡夫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的效果比较图,计算结果三者体积分别为一百四十万立方米、二百六十万立方米和三百万立方米,(其中仁德天皇陵只计算了陵墓的本体而未将周濠中水的体积计算进去),由此可以想象这举世罕见的三大陵墓是何等壮观。

(前方后圆坟的外部构造)

    在这里有必要单独介绍一下古坟的装饰物埴轮,埴轮(明器)其实就是用低于一千度的低温烧成的陶器。

    《日本书纪》垂仁天皇三十二年七月条记载了埴轮的来历: “三十二年秋七月,甲戌朔己卯,皇后日叶酢媛命薨。临葬有日焉,天皇诏群卿曰:‘从死之道,前知不可,今此行之葬,奈之为何?'于是野见宿弥进曰:‘夫君王陵墓,埋立生人,是不良也,岂得传后叶乎?愿今将议便事而奏之!'则造使者唤上出云国之部一百人,自领土部等,取埴以造作人、马及种种物形,献于天皇曰:‘自今以后,以是土物更易生人,树于陵墓,为后叶之法则。'天皇于是大喜之,诏野见宿弥曰:‘汝之便议寔洽朕心!'则其土物,始立于日叶酢媛命之墓。仍号是土物谓埴轮,亦名立物也。仍下令曰:‘自今以后,陵墓必树是土物,无伤人焉!'天皇厚赏野见宿弥之功,亦赐锻地,即任土部职,因改本姓谓土部臣,是土部连等主天皇丧葬之缘也。所谓野见宿弥,是土部连等之始祖也。”

    考古证据表明,弥生时代末期,以濑户内海为中心,已经可以制造特殊的大型土器了,北九州的一部分地区,还制作了石头的明器(石人、石马),而且估计木制的明器在全国各地都有制作,不过因为容易腐烂而难以留存下来,目前只在奈良县发现过木制明器。三世纪后半叶开始,以冈山县、大阪府、奈良县为中心,开始组织大量人力制作埴轮。而拥有烧成技术负责指导制作的,很可能就是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渡来人的子孙。

    对于埴轮的使用,比较合理的解释倒不是为了不再使用活人殉葬,虽然这符合统治者加强剥削的需要,但恐怕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为了在古坟前能有可供多次使用的祭祀用品。到古坟时代中后期,埴轮则起到了装饰坟墓的作用,使古坟更为壮观。

(可以看到古坟表面敷以葺石,四周围以埴轮)

    埴轮虽然多种多样,但还是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象竹筒一样的圆筒埴轮和形状各异的形象埴轮,后者又可以细分为以当时武人、农夫和女子(巫女)等为模特的人物埴轮,刻画成鹿、野猪、马、狗等动物样子的动物埴轮,以及家、刀、椅子等工具模样的工具埴轮(即家形埴轮和器财埴轮)。仁德天皇陵,是全国最大的古坟,周围立有两万多个埴轮。可想而知,全国各地这么多古坟,埴轮的数量是何等巨大。



   圆筒埴轮    人物埴轮   器财埴轮       动物埴轮         家形埴轮

    关于古坟时代,特别是古坟,还有不少不解之迷,史学界也有很多不尽相同的看法,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对大家了解古坟时代和古坟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ozlab.osakac.ac.jp/KOFUN/Syushi/

http://mediajoy.com/chikatsu/cs/index.html

http://www.haniwakan.com/mametisiki/index.html#haniwa

http://www.city.sakai.osaka.jp/kofun/

http://www.oavc-unet.ocn.ne.jp/kyouzai/kofun/page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