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秘史

踏月追风/作


一    北朝已经灭亡

    了解日本历史的都知道,日本历史上有一个“南北朝时代”。一般的说法(几乎100%都是这么说的),南北朝时代是从后醍醐天皇潜行吉野开始,至1392年(北朝明德3年·南朝元中9年)双方达成“明德和约”,南北朝统一,此后的皇位都是由北朝系继承……一般教科书也是这么些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北朝灭亡了!那么“明德和约”以后继承了皇位的天皇们是谁呢?

    先来看一下南北朝时期的天皇谱系图:

    在通史中,南朝系的后龟山天皇(第99代)之后,是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这个并没有错,问题是,南北朝统一后的初代天皇“后小松天皇”,他的父亲到底是谁?

    大家都知道。室町幕府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从将军位上退下来后,开始向明朝皇帝朝贡,获得了“日本国王”的封号,他死后,更是被日本朝廷赠予“太上天皇”的尊号(被4代将军·义持婉拒)。幕府将军不管地位多么高,终归是天皇的臣子,称“日本国王”未免有点嚣张。还被授予“太上天皇”的称号实在是太过分了。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后小松天皇实际上是足利义满的儿子。

    为什么说后小松是足利义满的孩子呢?后小松天皇的“父亲”后円融天皇和足利义满又是什么关系呢?

    下面是通史中说的两位天皇的关系:

    实际的情况却是:足利义满强暴了后円融天皇的皇妃·藤原严子(通阳门院),结果有了后小松。

    事实上,足利义满不只强暴了通阳门院,他把后円融天皇的3个宠妃,也就是他的所有后妃都强暴了。因此,后円融天皇身心受创,36岁就死了,也因为这样,后円融没有后代,后円融天皇的系统,因其本身的死而断绝。

    之后,足利义满的魔爪又伸向了北朝的另一个系统——伏见宫家。

    伏见宫家从北朝第3代崇光天皇之子容仁天皇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是名门中的名门。但是这个名门,实际上到第2代就断绝了。请看下面的伏见宫家系图:

    如图所见,伏见宫第3代贞成亲王,因其子彦仁亲王成了第102代·后花园天皇,成为了“太上天皇”,称后崇光院。使伏见宫第二代就断绝的,就是这个贞成亲王。这个被说成是伏见宫初代荣仁亲王儿子的人,本来只是“住在伏见宫家的人”,父亲是足利义满。证据一:明治天皇敕命编纂的《皇室系图》和山岸辰藏氏的《大日本百科全书》,内中有如下关系图: ○─ 贞成亲王 ─ 后花园天皇 。

    通史中记载贞成亲王的父亲伏见宫初代荣仁亲王怎么只用个“ ○ ”表示?可以想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两人并不是父子关系,而且贞成亲王的父亲是个不能写明的人物。

    证据二:贞成亲王自己留下来的《看文御记》中的记载,简单归纳下:
    1. 贞成亲王一直到40岁为止都隐名埋姓住在菊亭左大臣家,后来才住到伏见宫。
    2. 他称呼“父亲”荣仁亲王为“御所样”(主人)。
    3. 他称呼小自己10岁的“弟弟”治仁王为“新御所样”。并奉其为上位。

    《看文御记》虽然没写的很详细,但是种种证据表明,荣仁亲王·治仁王等伏见宫家的直系,都被贞成亲王及其幕后黑手足利义满所毒杀。在一族断绝后,贞成继承了伏见宫家。

    综上所叙,足利义满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以足利家的血统,替换天皇家的血统。

二    南北朝没有结束

    1392年(北朝明德3年·南朝元中9年),南北朝双方签署了“明德和约”,长期的战乱终于结束。

    “明德和约”最主要的内容是:
   1. 南北朝合一后,以“北朝“的后小松天皇为统一后的天皇。
   2. 后小松天皇的下任天皇,由旧“南朝”系中选出。具体点说,就是旧“南朝“后龟山上皇的皇子·小仓宫实仁亲王。
   3. 以后的天皇继承,按“两统迭立”执行。也就是旧“北朝”系和旧“南朝”系的人交替继承。

    南朝的后龟山天皇把正统皇位让给了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自后醍醐天皇吉野潜行以来,时隔半个世纪,终于回到了京都。但是,京都(幕府)侧对待后龟山法皇及其他原南朝系的人却十分冷淡,只重视“北朝系”,对北朝系给以厚待。足利义满完全把“明德和约”置之脑后了。而且,京都也是幕府的大本营,幕府的监视非常严密,后龟山法皇等南朝系的人无法自由行动。1410年(应永17年),后龟山法皇再度潜行到吉野,这就是“后南朝”的开始。

    “后南朝”,这是个很少看到的词汇,但是以后的应仁之乱·战国时代的争乱却与其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从后龟山法皇潜行吉野到 1514 年(永正11年)南帝王驾崩为止这一个世纪间,是第二次南北朝时代。在通史中虽然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在此期间,确实和南北朝一样,同时存在着两个天皇。

    那么,怎么会发生两个天皇并存的情况呢?其原因就是,“明德和约”中最重要的一条:两统迭立,被北朝(幕府)侧破坏了 。而且,其手段也太卑劣,最终促使南朝方再度决起。那么卑劣的手段是指什么呢?请先看看下面的系谱图:

    有没有发现什么吗?北朝系的第101代·称光天皇的名字叫“实仁”,发音“みひと”。后南朝的初代·小仓宫太上天皇的名字也叫实仁。两个人的名字一样。但是,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样的。称光天皇原先的名字是“躬仁”,发音也是“みひと”,两个字的写法不一样。那么为什么称光天皇要把一个字改掉呢?或者说是被改掉?这就是幕府(北朝系)玩弄的奸滑手段。

    看一下上面“明德和约”的主要内容,其中明确说明后小松天皇的后继天皇应该是旧南朝系·后龟山天皇的皇子·小仓宫实仁亲王。但是后小松天皇也是人,他也疼爱自己的孩子,足利氏也希望后继的天皇是自己人,于是破坏两统迭立的约定,把皇位传给了躬仁亲王。正好,两人的名字发音相同,都叫みひと,于是把“躬”改为“实”,这样就替换了小仓宫的位子。

    被夺走了皇位的小仓宫亲王,大胆采取了和父祖·后醍醐天皇同样的手段,秘密潜行到吉野,树立了后南朝。另一方面,在父亲·后小松天皇和幕府的谋划下,安稳的登上了天皇宝座的称光天皇对这件事情却有着负罪感。当他知道了自己父亲出生的秘密(是足利义满的儿子)和“伏见宫家断绝”事件后,为自己的体内流着这样的血液而惭愧和愤怒,于是舍弃了皇位,离开了皇宫。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纯朴性格的称光天皇也是“历史”的受害者。

    那么,这之后的后南朝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拥有天皇之证“神器”的小仓宫之子·尊义亲王(中兴天皇),其子尊秀王(自天皇)继承了“南朝皇位”。但是,1457 年(北朝长禄元年·后南朝天靖15 年),本来已经归顺后南朝侧的赤松氏突然背叛,杀死自天皇,夺取神器。继承自天皇的小仓宫第四皇子·尊雅亲王(南天皇)也被前来夺取神器的足利方刺客杀伤。正是这处伤最终导致南天皇年仅29岁就驾崩了。其后由南天皇之子信雅王(南帝王)继承皇位,当时他只有5岁。

    此时的后南朝已经如风前残烛,摇摇欲坠。为了挽回局势,后南朝方挑起了最大的决战,结果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三    最大的决战·应仁之乱

    1467年(应仁元年),以细川胜元为首的东军,和以山名宗全为总大将的西军发生激战,双方投入25万的总兵力,开始了长达11年的大战乱,世称“应仁之乱”。这场大动乱通常被解读为是由于足利将军和管领畠山·斯波两家爆发继承问题才引起的。但实际上,从另一面来说,这是南北朝争乱的延续。

    西军的总大将·山名宗全为了对抗宿敌细川胜元,表示归顺后南朝,随着山名宗全的归顺,大和·和泉·纪伊的大部也都归顺了后南朝。后南朝势力大增,成为了幕府·朝廷(北朝)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细川胜元等北朝势力对后南朝发起进攻,击毙了指挥后南朝军的将军宫·尊庆王,削弱了后南朝势力。但是,这又成就了山名宗全的另一张王牌。

    1471年(北朝文明3年·后南朝明应3年),山名宗全把后南朝的“天皇”·南帝王(熊野宫信雅王)迎接到了自己妹妹居住的京都西阵的安山院的御所。这个行动是什么意思?答案很简单,奉后南朝天皇·西阵南帝(迁移西阵后南帝王的称呼)之命以号令天下。山名宗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后南朝方取得胜利,自己在西阵南帝的权威下,取得天下霸权。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1473年(北朝文明5年·后南朝明应5年),山名宗全和细川胜元这两个东西两军的总大将相继死去,但是两军的对峙又持续了4年。原本是将军·管领家内部的骚动,不知不觉的演变成了北朝·后南朝的争乱。原本以畿内为主的战场也扩大到了全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南朝西阵南帝就是“潘多拉的盒子”。如果后南朝没有再兴,没有西阵南帝,山名宗全没有和后南朝势力联合,那么“应仁之乱”也许只会停留在政权中央内部(畿内),不会发展到全国也说不定。但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结果,“中世”以幕府为顶点的旧中央集权系统价值观被打破,日本历史进入了“近世”——不拘于权威,强者淘汰弱者的封建制——战国时代。

    时代的车轮从“中世”滚滚向前来到“近世”,后南朝的命运又怎么样了呢?失去了山名宗全这棵大树,中世最大的决战·应仁之乱又以没有胜利者的局面告终,西阵南帝隐匿身份,改名为“熊泽现觉坊”,经由东海道、甲州前往奥州。其后,展转各地,1514年(永正11年),在尾张一之宫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享年61岁。后南朝的皇统自西阵南帝改姓熊泽后,继承了这个姓氏。二次大战后,风靡一时的“熊泽天皇”宽道,就自称是其直系后代。

    这里说一下“熊泽天皇”宽道。熊泽宽道原本在名古屋经营一个杂货店。1945年因战争而失去了自己的店,生活陷入困苦。同年,日本被联合国军占领,他立刻向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递交了请愿书。他自称是南朝第9代天皇西阵南帝(熊野宫信雅王)的直系后裔,父亲死后,自己已经即位南朝第118代天皇,要求认可自己的地位。实际上,他的父亲熊泽大然已经在明治时代提交了要求承认皇嗣的请愿书,并被认可,封为“尊宪王”。当时占领军正希望弱化日本皇室权威,所以很关注这件事情,美国和日本的各大媒体都纷纷报道,称其为“熊泽天皇”。熊泽一下子成了名人,熊泽也乘势在全国各地宣传游说,强调自己的南朝正统身份,并要求当时的天皇裕仁(昭和天皇)退位。但是当时的历史学家否定了熊野宫信雅王的存在,昭和天皇也在全国各地行幸,激励国民,大受欢迎,在这种局面下,占领军和民众对熊泽天皇的关注也冷下来了。

    1951年,熊泽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天皇裕仁欺骗国民,夺占正统南朝天皇的皇位,没有天皇资格。”但是法院以“天皇不受司法约束”为由驳回诉讼。

    其后熊泽及其支持者虽然继续多方活动,但都归于失败。之后,宣布退位,自称法皇,1966年在东京因癌症去世。

    这里还有个谜团。战后,“熊泽天皇”宽道要求“北朝”的昭和把皇位让给“南朝”正统的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熊泽宽道的父亲大然(尊宪王)向明治天皇要求认可南朝正统身份的上奏会被认可呢?这就很难理解了。此外还有几个迷:
    1. 当时的掌权者·明治天皇和政府,为什么会对毫无力量的熊泽家给予一定的照顾呢?
    2. 明治天皇是北朝系的。那么,明治10年编撰的《大政纪要》中说“南朝是正统·北朝是闰统(非正统)”,怎么会被明治天皇认可的?
    3. 从后南朝第3代起天皇皇陵都由宫内省(厅)管理,为什么?
    4. 大正天皇吉野朝拜式中祭祀后南朝第2代·中兴天皇和自天皇的时候,献纳5000元巨款(当时的钱),为什么?

    “北朝”系的明治·大正天皇为什么对南朝系如此照顾?不是普通的“照顾”,而是“特别关照”。关于这个迷,我们下面一章来解释。

四    明治天皇被暗杀了?

    有一个充满疑惑的历史事件——孝明天皇暗杀事件。虽然按通常的说法他是感染天花而死的,但是因为他死得很突然,所以关于他是被暗杀的说法流传也很广。传说,他是在幕末激烈的倒幕·佐幕两派争斗中,被一个叫岩仓具视的长州志士刺杀的,一说是毒杀。不管用的是那种暗杀方法,孝明天皇被暗杀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真的。理由如下:

1. 孝明天皇十分信任德川14代将军家茂。也就是说,孝明天皇本身是倾向与德川将军家保持协调关系的“公武合体·佐幕派”。

2. 孝明天皇居住的皇宫和京都治安的总负责人·京都守护是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容保也深受孝明天皇信任。也就是说,维新后被称为“逆贼”的德川将军家和会津松平家,对孝明天皇来说都是“忠臣”。

3. 萨长土肥的志士们把握时代的流向,主张“开国维新”。但孝明天皇却顽固的坚持“锁国攘夷”。 

    对于岩仓具视等萨长土肥的开国·倒墓派来说,孝明天皇不就是阻挡其实现目标的“敌人”吗?所以孝明天皇被暗杀,倒幕派拥立“幼君”(睦仁亲王)为帝,这是很有可能的。顺便提一下,孝明天皇颇为信赖的将军家茂也在同期猝死,据说也是被暗杀的。而且孝明天皇和将军家茂通过皇女和宫(皇女嫁给将军),两人结成“义兄弟”,可见关系很不一般。

    如果说上面的孝明天皇被暗杀只是猜想。那么我们来看看题目中说的明治天皇被暗杀是怎么一回事吧。请看一下明治天皇即位前和即位后的情况对照。

即位前(睦仁亲王时代)

即位后(明治天皇时代)

元治元年(1864年)7月禁门之变的时候,听到炮声和宫女的尖叫,睦仁亲王(当时13岁)晕厥(失神)。

明治天皇威风凛凛,在马上检阅近卫兵,大声发布号令。

睦仁亲王自幼体质虚弱。每年都伤风感冒。16岁的时候,还在宫中忙于和宫女一起游戏。

体重24贯(约90公斤)的巨汉,和侧近玩相扑的时候,可以把对手扔飞。



睦仁亲王到了16岁,写的字还是“金钉流”,也就是说写的很烂。而且他也不关心政务。

明治天皇写的书法是“达笔”。而且热心学问,富有教养。



即位前的睦仁亲王没有骑马的纪录。也就是说不会骑马。

明治天皇在鸟羽伏见的时候,骑马阅兵。

睦仁亲王生活舒适,种过豆,所以没有得过天花,脸上没有麻子。

嘴巴周围有麻子。所以不喜欢照相,特地请意大利铜版画家 Edoardo Chiossone 给自己画肖像画,然后对肖像画拍照,作为自己的御真影。还为了隐藏麻子而留了胡子。



睦仁亲王习惯用右手。对女色也没有特别强的欲望。

明治天皇是左撇子。对女色方面,说的好听点也是“艳福家”。

基本是“佐幕攘夷派”(亲德川 = 公武合体), 继承了先帝的“攘夷”政策。

基本是“倒幕开国派”,与孝明天皇的政策堪称180度转向。

    相信看过上面表里的内容,谁都不会认为这两个人是同一人物。即位前体质虚弱、患有癔病、写字很烂、不喜女色,只知道和宫女游戏的“睦仁亲王”和之后那个善于骑马、好学、书法出众、能在相扑中把对手扔出去的巨汉、风流的“明治天皇”是同一人物吗?要把这两个人物画等号很难吧?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某人替换了睦仁亲王(京都明治天皇),成为了明治天皇。而睦仁亲王和他父亲孝明天皇一样,被岩仓具视一派的人暗杀了。

明治天皇像,胡子好多吧

    那么,那个我们知道的“明治天皇”到底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大室寅之佑”(与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有血缘关系),其祖先就是南朝初代后醍醐天皇。也就是说,他和“熊泽天皇”一样,是南朝后裔,所以他和他的儿子大正天皇才会对南朝系关照有加。

    下面这张是《三浦皇统家》中记载的南朝系图:

    也就是说,倒幕派暗杀了顽固不化的“佐幕派”孝明天皇及体弱多病没有利用价值的睦仁亲王,拥立了居住在长州的南朝后裔。以南朝系的明治天皇(大室寅之佑)替代了北朝系的孝明天皇·睦仁亲王。这已经不是“倒幕”了,而是“王朝交替”。所以,北朝孝明天皇的“忠臣”德川将军和会津松平家就成了南朝明治天皇的逆贼。

    这里还有个“证据”,出于《皇统谱》(皇室系图):

    如这张系图所绘,明治天皇的正妻是“昭宪皇太后”,这里就有问题了。天皇的后妃原本应该称“皇后”,也就是说,应该是“昭宪皇后”才对,但是为什么这里用了原本对“天皇的母亲”或“先帝的后妃”才使用的“皇太后”这个尊称呢?而且,明治天皇的儿子·大正天皇的生母是典侍(后宫称谓之一)柳原爱子。为什么明治天皇与昭宪皇太后没有生小孩呢?是昭宪皇太后的身体有问题?会不会情况是这样的:

    如果情况真的如上图那样,昭宪皇太后是睦仁亲王的正妻,又怎么样呢?那就解释的通了。明治天皇(大室寅之佑)和昭宪皇太后之间没有发生过“关系”,那也一点不奇怪,或者说这样才是理所当然的。怎么能把自己的身体交给杀死自己丈夫,并冒用丈夫之名的男人呢?更何况当时和现代的日本相比较,还是很重视女性的贞操的,尤其象她那样地位崇高的人,她的自尊心就更不允许这样做了。所以昭宪皇太后的一生,可以说是被“监禁”在皇宫里度过的。

    再考虑一下她被尊称位“皇太后”的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虽然作为“京都明治天皇”很短命,“睦仁亲王”还是继承了孝明天皇的“先帝”。因为是“先帝”的妻子,所以是“皇太后”。这样的话,柳原爱子才是明治天皇真正的皇后了。

    大家可能会想,只要皇后死的比天皇迟,那后任天皇尊称她为“皇太后”就是正常的。的确,昭宪皇太后是死于大正3年4月11日,生前是“皇后”。同年5月9日,按宫内省第9号告示,被追封为“昭宪皇太后”。大正4年5月1日,内务省发布第30号公告,决定建造明治神宫,祭祀神名为“明治·昭宪皇太后”。当时就立刻有有识之士提出了异议,理由如下:

1. 两陛下并列称呼的场合,应该称“天皇皇后两陛下”,而不是“天皇皇太后两陛下”。“皇太后”是天皇母亲的意思,这样看起来会搞乱辈份,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母子两人。为了体现明治神宫祭奉的是夫妻两人,应该改为“明治天皇·昭宪皇后”。

2. 按惯例,称呼死去的人的时候,应该按这个人生前最高的地位来称呼。“皇太后”的地位等级要比“皇后”低,所以,要改“昭宪皇太后”为“昭宪皇后”。

    那怎么不改过来呢?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大正天皇即位后,一条美子(昭宪皇太后)就成了皇太后。她去世的时候,宫内大臣没有改她的称号,直接以“昭宪皇太后”上报大正天皇,被批准。此后,历年多次有人要求更改这个称呼,但是宫内厅的回答都是“不能改”。理由大致有以下两点:1.这是天皇裁准的,即使搞错了也不能改。2. 已经在御神体上刻了名字,镇座了。不可能改镇座的日子。所以一直到现在,明治神宫里供奉的还是“明治天皇·昭宪皇太后”。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暗杀了伊藤博文的朝鲜人安重根在接受法庭审判的时候,说了一句爆炸性的话“伊藤自己就是暗杀天皇的大罪人……”看来当时民间一定有些风传,但是因为明治宪法的第3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没人敢做深入的调查。奇怪的是朝鲜人安重根是怎么知道这种极为机密的事情的呢?

    这次王朝交替是很隐匿的事情,它是通过暗杀孝明天皇·睦仁天皇父子,并暗中偷桃换李,用替换明治天皇这样的卑劣手段才得以实现的。结果,是引发了日本最大的动乱——“戊辰战争”。而这场戊辰战争 ,才是结束南北朝历史的最终战。

五    梦幻的北日本联邦——奥羽越列藩同盟

    庆应3年(1867年),“最后的将军”德川庆喜辞去将军职,“大政奉还”得以实现。持续了十五代的江户幕府闭上了帷幕。拥立明治天皇,以萨长势力为主体的维新政府成立。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很少见的“和平的政权交替”(当时幕府侧还保存有相当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维新政府还是把前将军·德川庆喜、原京都守护·会津藩主松平容保等旧幕府势力列为朝敌,加以讨伐。

    翌年·明治元年(亲应4年,1868年)正月,戊辰战争爆发,维新政府军(俗称“官军”)与旧幕府军开始了全面战争。4月,维新政府向东北诸藩发出了讨伐会津藩的命令,但是被拒绝,东北诸藩间还结成了“奥羽同盟”,从中央独立出来。5月,北越6藩也加入进来,“奥羽越列藩同盟”成立。

    这个北陆以北诸藩结成的同盟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同盟。最大的理由就是:他有一个“国家元首”。“奥羽越列藩同盟”拥立孝明天皇的弟弟·轮王寺宫法亲王为“东武皇帝”,在白石设立“公议所”(政府),在福岛设置“军事局”(大本营),并对列强诸外国发布了“独立宣言”。实际上就是成立了一个以北陆以北诸藩结成的“北日本联邦”,与拥立“明治天皇”的维新政府对抗。

    拥有南朝血统的明治天皇(大室寅之佑)VS拥有北朝(足利朝)血统的东武皇帝(轮王寺宫法亲王)。这不是南北朝的重演吗?所以说“戊辰战争”才是南北朝的最后一战。这场战争因三春藩·河野广中的背叛,以同盟诸藩的败北告终。南北朝的战争,历经五百多年,最后终于以南朝的完全胜利而终止(名义上是北朝)。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meijijingu.or.jp

http://www004.upp.so-net.ne.jp/teikoku-denmo/no_frame/history/honbun/nanboku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