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千年难波京
真田豪/作


日本古代营造了众多的都城,其中不少已经废弃,千百年来能够保持繁华的只有区区三座而已,那就是平城京(奈良)、难波京(大阪)与平安京(京都),世称“古代三都”。

难波京的考古发掘相对于其他古都来说,显得缓慢而困难重重。这很好理解,就象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难以进行细致深入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一样,难波京的所在地大阪,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繁华之所。



                   重要都城位置图

在开始讲述难波京这座千年古都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就会明白难波京、难波津、难波宫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感到混乱。



                难波京比定图

很明显,建造在上町台地的难波京范围最大,涵盖难波宫和难波津。其中关于难波津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争议,主要有三津寺町(千田稔先生观点)和高丽桥(日下雅义先生观点)两处比定点。随着高丽桥附近五世纪土师器、须惠器、韩式系土器的出土,特别是法圆坂大仓库群遗址的发现,支持后者的人日渐增多。从图中也能发现,难波京紧邻堀江,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而大名鼎鼎的大坂城,就在难波京附近,可见千百年来统治者一直清楚的了解此地的重要。




难波——外交、流通的据点


大约七千年前,海岸线深入到大阪平原内部,东部抵达生驹山麓从而形成河内湾。后来难波宫的建设地——上町台地,象半岛一样伸入河内湾,与现在的地形地貌相差悬殊。绳文时代中期,海滩部分淡水化,弥生时代进一步出现大的湖泊。后来,这个湖就变成了现在的大阪平原。



           大阪湾附近古今地形对比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的国土生成神话,都提到了岛屿。《古事记》记载的淡道之穗之狭别岛(淡道岛),《日本书纪》记载的大洲(大岛)、吉备子洲(儿岛),都是濑户内海的岛屿,也都在国土生成神话中得以出场。《古事记》仁德天皇条记载,“天皇恋见黑姬,故欺大后曰:‘欲见淡道岛。’而幸行之时,坐淡道岛遥望歌曰:‘离于皇居,立难波岬,遥望国土,可视淡岛,淤能諅吕,望槟榔岛,佐气都岛。”可以想见,难波和大阪湾,与古代王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河内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被认定为五世纪的遗迹,这说明古坟时代的统治者就已经非常重视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大阪湾。

相传神武天皇驾船到大阪湾附近,见水流湍急,因之命名为“浪速”(难波)(注1)。以难波的繁荣为基础,五世纪后半叶至六世纪初开通了难波堀江。这是挖掘上町台地的北端,将大阪平原的湖水引入大阪湾的大工程。从当时可以建造大型前方后圆坟这一事实来看,这么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日本书纪》仁德天皇十一年条记载:“冬十月,掘宫北之郊原,引南水以入西海。因以号其水曰堀江。又将防北河之涝,以筑茨田堤。”《日本书纪》将此归功于仁德天皇,可能时间上有所提前,但毫无疑问的是,难波堀江的开通,减少了大和川与淀川所引起的洪水危害,也使难波附近的交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难波堀江(现大川)

古代的大坂,由于淀川和大和川两大河川在此汇合,而发展形成难波津、住吉津、柏渡等港口。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实际上从古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不过到了七、八世纪,由于难波堀江的开通等因素,难波津取代住吉津成为日本经由濑户内海对外交往的大门。因此,就需要设置摄津职。摄津国的摄津,就源于天武天皇于六七七年设置管理难波津(港)的摄津职。据《日本后纪》延历十二年(793年)三月条记载:“丁亥,改摄津职为国。本朝,置左右二京职,比汉京兆府,以大夫比尹。又以摄津为旧都之地,置职准京府。于是,改同诸国置守国守,即汉唐郡守之任也。 ”毫无疑问,摄津国这个国名与难波津有着密切的联系。象以隋使裴世清为首的中国使团那样,很多海外的使节都在难波津登陆,而日本派出的遣新罗使和遣唐使等,也由难波津出发。关于这一点,史料中有众多的记载,就不一一引用了。

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役所,难波被设为大郡,并设有起着迎宾馆机能的难波馆、三韩馆、高丽馆等设施。《大宝令》、《养老令》的关市令(关隘和市集等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必须有过所(通行许可证)才能放行的地点,就有难波津和长门的津(山口县)。





难波津与前期难波宫

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于大化改新之后由飞鸟迁都至难波。之所以选此处定都,是因为难波津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国际港口。孝德天皇时代作为国都的难波津,规模不明,不过想来应该是不会太逊色的,毕竟要向国内外展示改新之决心和成效。



            前期难波宫模拟图

早在孝德朝迁都难波宫之前,难波津附近就已经成为物资交流的中心,在上町台地,已经发掘出建于五世纪至七世纪的巨大建筑物群遗址(仓库群),两列十六栋大型建筑物遗迹就是难波津昔日繁华的最好证明。据测算,可以贮藏大米三万七千石!有人甚至认为这就是仁德天皇的高津宫遗址。



           复原的五世纪仓库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一年(六一三年)十一月条记载,修建自难波到都城的大道(“二十一年冬十一月,作掖上池、畝傍池、和珥池。又自难波至京,置大道。”)。六五二年(白雉四年)六月条也记载为迎接百济、新罗使节的到来,而整修大道(“六月,百济、新罗遣使贡调,献物。修治处处大道。”)。其实孝德天皇六四五年迁都难波宫,大道就已经修好了。隋使裴世清等人从难波津是可以乘船由大和川前往大和飞鸟的,但却选择了从难波津登陆,南下现在的界市金冈,再走竹内街道进入位于大和飞鸟的都城。这个古道就是“大道”(横大路)。现在,大道的地名和町名、字名,在大阪市天王寺区、界市金冈、大阪府南河内郡太子町、奈良县北葛城郡当麻町等处还零散的存在着。



                    难波津想象图

关于迁都难波,《日本书纪》有以下记载:

“(大化元年,六四五年)冬十二月,乙未朔癸卯,天皇迁都难波长柄丰碕。老人等相谓之曰:‘自春至夏,鼠向难波,迁都之诏也。’”

“(白雉二年,六五一年)冬十二月,晦,于味经宫请二千一百余僧尼,使读一切经。(味经宫所在地不详,《万叶集》中有“味原之宫”的记载,所以估计宫址应该在大阪市天王寺区味原町一带。)
  是夕,燃二千七百余灯于朝廷内,使读安宅、土侧等经。于是天皇从于大郡迁,居新宫,号曰难波长柄丰碕宫。”

据《日本书纪》记载,难波宫建成于六五二年(白雉三年)九月(“秋九月,造宫已讫。其宫殿之状不可殚论。”)。事实上,难波在迁都以前就一直作为对外交涉的要地,是不可能不加以重视,使之繁荣的。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即位前纪,批评孝德天皇“尊佛法,轻神道。斩生国魂社树之类,是也。”这句斩生国魂社树木的注解,是作为其轻视神道的具体表现而特别加上去的。所谓“生国魂社”,据《延喜式》记载即为“难波坐生国魂神祉”(现在的生国魂神社,位于大阪市天王寺区生玉町)。从这条注解,隐约也透露出为了营造难波宫,很可能采伐了生国魂社周边曾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树林。可见大化改新之初的统治者,有着多么强烈的建造都城的愿望。

六五四年(白雉五年),掌握实权的中大兄皇子一意孤行的将都城由难波长柄丰碕宫迁回了大和飞鸟。可是,难波宫并没有被废弃。天武天皇八年(六七九年)二月,就在难波建造了罗城,而《日本书纪》天武天皇十二年十二月条有如下记载,“诏曰:‘凡都城、宫室非一处,必造两参。故先欲都难波。是以百寮者各往之请家地。’”也就是说,在天武朝,难波宫是被当作副都(陪都)的(注2),而到了后来的圣武朝,难波宫更是得以大规模的重修。

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宫,据《万叶集》大伴御行的和歌描述(注3)应该是众多水鸟聚集之地,一派田园风光。天武朝的难波宫明显与此不同,应该都市化比较严重。《日本书纪》天武天皇六八六年(朱鸟元年)正月条记载:“乙卯,酉时,难波大藏省失火,宫室悉焚。或曰:‘阿斗连药家失火之引,及宫室。唯兵库职不焚焉。’”想来从孝德朝到天武朝,对难波京的城市规划一直没有停止。

《日本书纪》持统天皇六年(691年)四月条记载:“丙辰,赐有位亲王以下至进广肆,难波大藏锹各有差。”《续日本纪》记载文武天皇三年(699年)正月行幸难波宫,并滞留二十五日之久。庆云三年(706年)九月文武天皇行幸难波时,当时陪同的人所作和歌也被收入《万叶集》。这些史料说明难波京在朱鸟元年(686年)被焚毁后又再度得以重建,并受到历代天皇的重视。





后期难波宫


难波宫位于今大阪市中部,当时的宫殿非常靠近大阪湾。大阪平原的入海口比较宽阔,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岛屿。难波宫选择建在岬状突起的上町台地北端,大有一举控制外海、内海出入口之意。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难波就是畿内与西国诸国的交易中心。从仁德天皇的高津宫、钦明朝的祝津宫、孝德朝的长柄丰碕宫,到天武朝的副都难波京,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的努力经营难波,将原本属于豪族控制的贸易权益都集中在朝廷手中。

难波宫根据时代不同而分为前期难波宫(七世纪中叶后的孝德、天武朝)和后期难波宫(八世纪前期圣武朝)。前期难波宫,修建有天皇居所内里和处理重要政务、仪式的朝堂院,并于东西配置役所,全都是掘立柱结构。后期难波宫则兴建了大极殿和朝堂,并对前期难波宫加以整修。




     前期难波宫与后期难波宫的比较图



        空中俯瞰难波宫公园

圣武天皇即位后的神龟二年(725年),就行幸难波。次年十月,便命令式部卿藤原宇合为知造难波宫事,负责重建难波宫。大有继承其曾祖父天武天皇的遗志,以难波宫为副都之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圣武天皇想以此标榜和展示自己天武直系的正当地位。

据《续日本纪》记载,八年后的天平六年(734年)九月,“辛未,班给难波京宅地。三位以上一町以下,五位以上半町以下,六位以下四分之一町以下。”由此推断,难波宫当已修复一新。

天平十六年春正月(744年),圣武天皇与群臣商议迁都时,认为该选恭仁京的人中,五位以上者有二十四人,六位以下者有一百五十七人,而认为该选难波京的人中,五位以上者有二十三人,六位以下者有一百三十人(注4)。也就是说,当时五位以上者至少有四十七人,而六位以下者至少有二百八十七人,加上当时计有公卿七人,我们可以据此来推断难波京应该有多大规模。

公卿每人一町土地计为七町,五位以上四十七人每人半町则为二十三町半,六位以下二百八十七人每人四分之一町约为七十二町,加起来大约一百零二町。一町大约120m见方,即14400平方米,由此可以推知难波京规模也是非常大的。

在圣武天皇在位的二十六年间,明文记载行幸难波达八次之多(注5),天平十六年(744年)更是一度将难波京定为国都。



              八世纪难波京周边图

天平胜宝七年(755年)二月,兵部少辅大伴家持被派遣到难波处理防人交替事宜。从东国征集来的防人,在难波接受检阅,而后乘船前往筑紫(九州)。各国防人创作的百余首防人歌,被收录在《万叶集》中。家持从防人歌中获得灵感,以防人的悲哀为主题创作了不少长短歌,其中就有难波宫赞歌(卷二十第4360号)(注6)。

难波是与大伴氏有着密切联系的土地。据《日本书纪》记载,六世纪前半叶的大连大伴金村的住宅就在住吉。《万叶集》卷五第895号和歌也提到“大伴の御津の浜”。这么看来,大伴氏全盛时的根据地就在难波。大伴家持盛赞圣武天皇营造难波宫(当时圣武天皇已是太上天皇),大概也包含着对世代出仕天皇的祖先由衷的感怀之情吧?

家持的和歌颇为艳丽,有六朝趣味,可能也是因为难波居住着众多渡来人,家持深受大陆文化影响的缘故。

天平胜宝八年(756年)二月下旬,圣武太上天皇与孝谦天皇行幸难波(“行至难波宫,御东南新宫”),大伴家持随驾并创作了赞美难波的和歌。三月一日,太上天皇行幸堀江(“三月,甲寅朔,太上天皇,幸堀江上。”)。四月,太上天皇病重回到平城宫。五月二日,圣武太上天皇死去,终年五十六岁。圣武天皇一生多次行幸难波,难波更是成为其最后的行幸地,由此可知他对于难波的喜爱。




难波京的发掘调查


日本古代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内陆的飞鸟奈良一带,而海上的交通要道便是难波。不仅对西日本各地的治理,就连与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往来,也都离不开难波。因此,难波津就成为当时日本的国际性港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代难波,不仅建有接待各国使团的迎宾馆,还是西日本各地的物资集散地,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报都集中于此,难波最迟在古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都市的雏形。

从大化改新(645年)迁都难波到八世纪末迁都平安京(794年)的一百五十年间,虽然都城先后迁至藤原京、平城京,但由于与各国使节交往频繁,难波一直是日本的副都。经过常年发掘调查,终于确定了前期难波宫和后期难波宫的遗址所在地,中心区域位于法圆坂一带。如今,内里、朝堂院九万平方米(90667平方米)的区域被划为国家级保护遗迹。

难波宫虽然在史料中屡屡提及,但考古发掘工作却困难重重,直到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发现了圣武天皇建造的大极殿遗址这一关键性证据,才使难波宫的存在得到证实。值得一提的是,在难波京的考古发掘上,已故的山根德太郎博士功不可没。

对难波宫的发掘调查,持续了四十余年,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发现了前期难波宫中心装饰性建筑——八角殿遗址,平成四年(1992年)又发现了宫殿的正门朱雀门。难波宫的发掘,对于研究古代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前期难波宫中心地带复原图




         前期难波宫八角殿周边回廊遗址

前期难波宫在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建筑物均采用掘立柱结构,屋顶的瓦也都采用日本古来的建筑样式。据测算,最长的边有七百米。宫殿中心有八角形的楼阁,这一点比较特殊,可能是为了以此为中心标志性建筑,便于配置其他建筑物之故。处理国家政务、仪式的朝堂院与其他宫殿相比显得非常宏大,从遗迹上看,内部至少有十四栋建筑物,飞鸟宫那些比较分散的役所在这里被密集的集中在一起,从配置上看此后的藤原宫、平城宫都延续了前期难波宫的这种风格。

前期难波宫于朱鸟元年(686年)因火灾而被焚毁,圣武天皇在即位后即开始计划重建难波宫,当时的首都是平城京,难波是作为副都而被修建的。相对于前期难波宫所采取的日本古来建筑样式,于神龟三年(726年)开始营造的后期难波宫更多的采用了大陆式的建筑样式,诸如在基坛上铺上石头,并于其上立起柱子,屋顶边缘加瓦引水等等。大极院位于朝堂院的中心,建筑与装饰风格也是大陆式的。

后期难波宫最大的特征是朝堂院的配置,只有八栋建筑。藤原宫以后的宫殿,朝堂的建筑物数量基本形成定例,即为十二栋。后期难波宫为什么只有八栋呢?很可能与后期难波宫是副都有关。此外,重圈文样的瓦,也是从后期难波宫开始才被采用的。延历三年(784年),恒武天皇从平城京迁都到长冈京时,就将后期难波宫的大极殿、朝堂院的建筑物拆除,将材料运往长冈京加以利用。直到延历十二年(793年),难波宫才终于被废弃。



      后期难波宫用的重圈文轩瓦



       后期难波宫大极殿复原图





           后期难波宫大极殿基坛复原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难波宫遗迹发现了最古老的用万叶假名书写的木简。这将之前万叶假名形成于天武朝(673~686年)的推论提前了二、三十年,为研究日语的发展以及和歌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木简长18。5cm,宽2。7cm,下部缺损。上面用墨记载了“皮留久佐乃皮斯美之刀斯□”这样十二个文字(从缺口处看下面应该还有一个文字,但已经无法识别)。与木简一起出土的土器,被鉴定为公元七世纪中叶的文物,这完全符合史料记载的652年难波宫落成的记载。专家认为这十二个字很可能就是五七调的和歌。



细工谷遗迹在难波宫遗址南方约两公里处,被推定位于难波京朱雀大路东侧。根据平成八年(1996年)的发掘调查,在难波京内存在“百济尼寺”这样的古代寺院,并于那里首次出土和同开弥的枝钱。

在出土枝钱处,出土了以和同钱为首的大量铜制品、铁制品,甚至还有铜板、铜块、铅板、方铅矿等金属素材和矿渣类的金属加工物。此外,在另一处遗迹还出土了富本钱(注7)。记载尼姑父亲名字的木简,证明“百济尼寺”存在的墨书土器等也都一一被发现。这些对于研究古代佛教史、难波地区渡来系氏族、钱币的铸造和流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如图所示,枝钱带有六枚残缺的和铜开弥,铜的纯度达96~98%,重78。9g。







以下是整理出的难波宫年表:


应神天皇                难波大隈宫行幸
仁德天皇                定都难波高津宫
五世纪后半叶            考古发掘出位于上町台地的大型仓库群遗址      四天王寺建立(593年)
645年 大化元年          迁都难波                                 大化改新(645年)
650年 白雉元年          开始营造难波长柄丰碕宫
652年 白雉三年          难波长柄丰碕宫建成                        迁都近江大津京(667年)
679年                  在难波建造罗城
683年                  颁布以难波为副都的诏书
686年 朱鸟元年          难波大藏(省)失火,宫室均被焚毁。         迁都藤原京(694年)
726年 神龟三年          开始营造后期难波宫                        迁都平城京(710年)
732年 天平四年          营造工作告一段落
744年 天平十六年        定难波宫为皇都
756年 天平胜宝八年      孝谦天皇居于难波宫的东南新宫
793年 延历十二年        难波宫被废弃                             迁都长冈京(784年)
                                                               迁都平安京(794年)




后记


平安时代的宫廷八十岛祭,天皇仍然认为难波津生岛坐附有大八岛之灵。伊势斋宫结束在伊势神宫的任务返京之时,也于难波停留(三津浜、住吉津、安昙江口),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可见朝廷对难波的重视程度。

到了战国时代,风云儿丰臣秀吉在难波本愿寺的遗址上建筑了雄伟壮观的大坂城,以此作为其统一日本的据点。德川幕府在大坂夏之阵中毁灭了这座城,不久后又下令开始建造全新的城池,再次复兴了有“天下之台所”之称的大坂的经济和交通。难波,这一历经千年风雨却繁华依旧的都市,正如太阁丰臣秀吉的辞世之语所说:“露と落ち 露と消えにし我が身かな 难波の事も 梦のまた梦。”所不同的是,这一梦已有千年之久,而且至今未曾中断。








注1:《日本书纪》神武纪:“戊午年春二月,丁酉朔丁未,皇师遂东舳舻相接。方到难波之碕,会有奔潮太急,因以名为浪速国。亦曰,浪花。今谓难波,讹也。”

注2:天武朝以难波为副都,极有可能是受到中国唐朝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副都的影响。

注3:“大君は神にし坐せば水鳥の多集(すだ)く水沼を京師(みやこ)となせつ ? ?大君は神にし坐(ま)せば赤駒のはらばう田井を京師(みやこ)となせつ”

注4:《续日本纪》天平十六年条记载:“闰正月,乙丑朔,诏,唤会百官于朝堂,问曰:‘恭仁、难波二京,何定为都?各言其志。’于是,陈恭仁京便宜者,五位已上廿四人,六位已下百五十七人。陈难波京便宜者,五位已上廿三人,六位已下一百卅人。”

注5:《续日本纪》只记载了七次,但从《万叶集》卷六第950号和歌推断,神龟五年(728年)也曾行幸难波。

注6: 天皇 の 遠き御代にも 押し照る 難波の国に
    天の下 知らしめしきと 今の緒に 絶えず言ひつつ
    かけまくも あやに畏し 神 ながら 我ご大王の
    打ち靡く 春の初めは 八千種に 花咲きにほひ
    山見れば 見の羡 しく 川見れば 見のさやけく
    ものごとに 栄ゆる時と 见し賜ひ 明らめ賜ひ
    敷きませる 難波の宮は 聞こし食す 四方の国より
    奉る 御调の船は 堀江より 水脉引きしつつ
    朝凪に 楫引き诉り 夕潮に 棹さし下り
    あぢ群の 騒き竞ひて 浜に出でて 海原見れば
    白波の 八重折るが上に 海人小船 はららに浮きて
    大御食に 仕へまつると をちこちに渔り釣りけり
    そきだくも おぎろなきかも こきばくも ゆたけきかも
    ここ見れば うべし神代ゆ 始めけらしも
反し歌
4361 桜花今盛りなり難波の海押し照る宮に聞こしめすなべ
4362 海原のゆたけき見つつ葦が散る難波に年は経ぬべく思ほゆ

右、二月の十三日、兵部少輔大伴宿禰家持。

注7:和铜元年(708年)的“和同开珎”曾被认为是最早的货币,但通过对飞鸟池遗迹的发掘,发现了“富本钱”(“富本”二字应是取“民富国之本”之意),这也证实了《日本书纪》中683年天武天皇下令使用货币,此后694年至699年设立铸造货币的役所的记载是真实的。






主要参考资料:

《古事记》、《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万叶集》

http://www.o-wave.or.jp/new/history/file01.html
http://www.bun-eido.co.jp/publish/culture/santo/naniwa.html
http://www.asahi-net.or.jp/~sg2h-ymst/naniwa.html
http://www.osaka-cpa.or.jp/html/bunka/rekisi/rekisi.html
http://www.h5.dion.ne.jp/~ytakata/oosakaindex/oosakaindex.htm
http://www.yamato.kkr.mlit.go.jp/YKNET/history/his_anc01.html
http://homepage1.nifty.com/o-mino/page914.html
http://umeda.exblog.jp/4724104/
http://www.city.osaka.jp/kyouiku/sikumi/bunkazai/bunkazai03_12_15.html
http://www.geocities.jp/huzisan/teit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