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47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答辩完毕,把毕业论文发上来纪念一下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答辩完毕,把毕业论文发上来纪念一下

提要: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州郡之废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两晋时期,梁州所领郡县分合度属不断,而《晋书•地理志》记载甚为粗略,其中误记漏记之处不一而足,欲据以恢复晋代梁州全貌几不可能。本文参考数种常见地志,对相关记述加以辨析考证,以正《晋书》之误、补《晋书》之阙。
In the research of the Geography of history, abol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 county is quit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eriod of two Jin, seperated,united or changed to belong to other places of the county in Liang state were continuous, and the record of“Jin Shu•Geography ambition” is rude, after there is an area of many slips or oversights during it, it won't be done to need the whole picture to which I come so to recover that case's beam state for foundation.The number of reference of the body plants a book in good geography, mentions to a related thing, analyzes, studies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corrects a slip in “Jin Shu”, be, an oversight in “Jin Shu” is made up.
关键词:两晋;梁州;郡县

    唐修《晋书》,《地理》一志最为粗疏,其记太康年间梁州所统共八郡四十四县,而误者二,窜入者七,又漏七县未书;其后梁州郡县又有分合度属之举,然多略而不记;成汉及东晋两代立郡纷繁,该《志》记载不仅有误,又连刘宋所立通书之。今参取他书,加以辨析,于澄清真相不无裨益。
一、西晋梁州郡县考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记梁州统八郡四十四县,本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后之制。《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梁州总序》云:“元康六年,广汉益州(注1),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凡统郡一十一(注2),县五十八(注3)。”此为太康以后梁州属地首次调整。同书《大同志》云:“永兴元年,(益州刺史罗)尚至江阳,军司辛宝诣洛表状。诏书权统巴东、巴郡、涪陵三郡,供其军赋。”虽云“权统”,然东晋初年益州刺史已镇巴东,与“巴东监军”为互称;又《晋书》卷一五《地理志》记荆州云:“穆帝时……又以广州之临贺、始兴、始安三郡及江州之桂阳、益州之巴东,合五郡来属。”以此二事观之,可知巴东于永兴元年诏发布后一直属益州,巴东既如此,涪陵(注4)、巴郡亦莫能外(注5),则此三郡已度益州无可疑。此为二次调整。经此二事,梁州辖区已有很大变化。加之李雄据梁益二州后,以百姓流徙,往往侨立郡县,其后各代又多有置立,以致时至唐初,原梁州所辖之地已迥非旧貌。唐人未多加考证,随意收录,因而《晋书•地理志》(下称《晋志》)颇多舛谬,《宋书•州郡志》(下称《宋志》)亦有微误,今依《晋志》记述顺序列叙各郡及属县之名,有误者依次加以纠正,其太康时不统于梁州而后度属之各郡,依志文次序附后。
    汉中郡。《晋志》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注6)、沔阳、成固(注7)、西乡、黄金、兴道。窜入二县:黄金、兴道。
    黄金县。《宋志》无。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认为黄金、兴道二县皆西晋就蜀之关戍改置,后因李雄徙汉中民入蜀而废(注8)。然《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汉中郡》云:“(汉)属县十二,……蜀平,梁州治沔阳。太康中,晋武帝子(按,实为武帝孙)汉王迪受封,更曰汉国。郡但六县。”则西晋汉中仅有六县。通观《晋志》所记汉中八县,惟黄金、兴道二县不见于汉魏史乘,去之正合六县之数,《华阳国志》又不言西晋曾立此二县,恐系唐人修《晋书》时窜入。今检《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山南道•洋州》下“黄金县”条云:“后魏置黄金县,水名也。”《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6年)卷二三《山南道•洋州》下同条亦云:“本汉安阳县地,属汉中郡。后魏文帝于此分置黄金县,因黄金水为名。”北魏诸帝无谥“文”者,此“后魏文帝”应即西魏文帝元宝炬,则此县西魏方置。
    兴道县。《宋志》无。《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山南道•洋州》下“兴道县”条云:“隋兴势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三《山南道•洋州》下同条云:“本汉成固县地,后魏宣武帝分置兴势县,理在兴势山上,故以为名。……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魏书》卷一○六《地形志•梁州•晋昌郡》下“兴势县”条云:“延昌三年置。”延昌者,北魏宣武帝年号也,则此县为北魏所立。
    梓潼郡。《晋志》八县:梓潼、涪城、武连、黄安、汉德、晋寿、剑阁、白水。误一县:涪城,当作涪;缺一县:邵欢,后增二县:南晋寿、南兴乐;窜入三县:武连、黄安、剑阁。
    涪县。西汉旧县。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广汉郡》。《晋志》作“涪城”。《宋志》“梓潼太守”下有涪令,云:“汉旧县,属广汉。”无“涪城”之名。《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剑南道•绵州》下“涪城县”条云:“汉涪县地,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隋书》卷二九《地理志•金山郡》下同条云:“旧置始平郡,西魏改郡为涪城,后周又改曰安城。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十六年,改为涪城。”则此县本名涪,隋时方改县名为涪城。
    邵欢县。蜀汉立县。《晋志》本郡无此县,《宋志》晋寿郡有。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汉中志•梓潼郡》补此县,称为“昭欢”,并注云:“旧各本作‘广汉县’,查本书《蜀志》自有广汉郡与广汉县,本郡序亦云‘分广汉置’与‘南接广汉’,则不得自有广汉县明矣。廖本(指廖寅所刻题襟馆本)径行删去作五县,亦不合。今考《晋志》、《宋志》晋寿郡皆有邵欢县,沈(约)云:‘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兹依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改为昭欢县。”按晋寿郡分自梓潼,其所统诸县必本隶梓潼郡,任先生补此县甚是。然《宋志》已云疑本名昭欢,晋改,则当以新名称之,故此补曰邵欢。又任先生疑“邵欢”本作“巶欢”,以昭巶同音而改,后复以巶邵形近而误,可备一说。
    南晋寿县。西晋立县。前引《宋志》云:“何……云南晋寿,惠帝立。”《宋志》本郡无南晋寿,益州南晋寿郡有晋寿县,于本郡为南,应是。晋寿郡孝武太元中始分立,此前应属梓潼郡。
    南兴乐县。疑西晋立县。检《宋志》,“南晋寿太守”下“兴乐令”条云:“二汉、魏无。《晋太康地记》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马,属汶山。’何《志》,汉旧县。检二汉益部无白马县。”《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汶山郡》已佚,然汶山地望尚可考,盖今四川汶川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西晋部分《梁州、益州》一图定兴乐在四川若尔盖、红原、松潘、南坪(今九寨沟)一带,不注治所;刘琳先生定汶山郡兴乐县治所在今四川镇江关;而任乃强先生则定其在同省南坪县(今改九寨沟县),均与南晋寿郡所在之剑南相去甚远。以上三说虽互异,其县地望在川西北则无可疑。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汶山郡(补)》下注云:“《宋志》南晋寿郡系侨郡,所属兴乐亦是侨县,盖自晋世郡陷,兴乐晋民皆南流,由阴平至晋寿者较多,再流转入绵雒地区,遂聚居为侨郡县也。” 按晋世汶山郡确多战乱,详见《华阳国志•大同志》,然任乃强先生推断汶山郡陷没过程,言据《大同志》而实多出推测,似不可尽信。唯其于侨立兴乐县一事推论较为可信。检《宋志》,梁州晋寿郡无兴乐县,而宋熙郡有。《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义城郡》下“嘉川县”条云:“旧置宋熙郡,开皇初废。”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三《山南道•利州》,同郡绵谷县即兴安地,益昌、葭萌二县即晋寿地,景谷县即白水地,可知宋熙郡地与晋寿相邻。又检《宋志》“宋熙太守”下云:“何、徐志,新立。”所谓“新立”,应是宋时所置。窃疑宋熙之兴乐本为晋寿属县,既置宋熙,度属其郡,即使其与郡同立,晋寿一带本有兴乐流民亦无可疑。晋寿一带兴乐流民之多既足以立县,其地当本为流民立足之所,后以西土大乱,故多有流入剑南者,此可为任先生之说佐证。南兴乐既已推定为兴乐流民自晋寿入剑南后所居侨县,自当与晋寿流民所在之南晋寿同时设置,其所属之郡亦当相同,故断其置于西晋惠帝时,而初置时遥属梓潼,当分立晋寿郡时方割属本郡。
    武连县。《宋志》无。《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剑南道•剑州》下“武连县”条云:“汉梓潼县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又改下辨为武功。后魏改为武连也。”又《隋书》卷二九《地理志•普安郡》下同条云:“旧曰武功,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开皇初郡废。”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剑州》下同条云:“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县。”检《宋志》,益州下确有武都太守、下辨令,云本属秦州,流寓立。则此县本刘宋立,西魏或北周初改名。
    黄安县。《宋志》无。《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剑南道•剑州》下“黄安县”条云:“梁分梓潼县置梁安县,寻改为黄安。”《隋书》卷二九《地理志•普安郡》下同条云:“旧曰华阳,西魏改焉。”《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剑州》下同条云:“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华阳县,属南安郡。后魏禅帝改为南安县,周武帝改为黄安县。”《太平寰宇记》卷八四《剑南东道•剑州》下“普成县”条云:“废华阳县城在县南四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隶南安郡,后魏元帝废。”检《宋志》,益州无此郡及县,《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益州》有南安郡,下有华阳县,原注云见《永元三年志》,则或是南齐所立。江左郡县冗杂,容有误记。又清人方恺曰:“《寰宇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移就孱亭。是本志黄安即万安,字相近而误也(注9)。” 按“黄”、“萬”二字实有相似之处,此亦可备一说。
    剑阁县。《宋志》无。《晋书》卷一四《地理志•梁州》云:“后孝武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统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县;梓潼郡徙居梓潼,罢剑阁县。”则是晋时立县。然《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梓潼郡》下无此县,同郡“汉德县”条云:“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则西晋时剑阁属汉德县,未分立。按此县西晋尚无,东晋后期废,则当是成汉时或桓温平成汉后置(注10)。
    广汉郡。《晋志》三县:广汉、德阳、五城(注11)。缺一县:郪。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还益州事漏书。
    郪县。西汉旧县。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广汉郡》。《宋志》“广汉太守”下有郪县令,不言曾省。又《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剑南道•梓州》下“郪县”条云:“汉县,属广汉郡,历晋、宋、齐不改。”则是唐修《晋书》漏书。
    广汉还益州,时在晋惠帝元康六年。《晋书》不载,而《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梁州总序》书为“广汉益州”。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以为当作“广汉还益州”,其说云:“广汉郡原属益州,景元四年割属新置之梁州,至太康三年仍属梁州。而此云元康六年割武都等郡属梁州,梁州凡统郡一十二。此十二郡中已无广汉,知广汉已还益州。若此处无‘广汉还益州’一语,则当云‘统郡一十三’。”其说甚为合理(注12)。然当时新都郡已并入广汉,广汉还益州后,梁州只余六郡,复益以武都等五郡,正合十一郡之数。今校者以为十二郡者,盖顾广圻校云:“当云统郡一十二。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梓潼郡、武都郡、阴平郡。”与其书《巴志》及《汉中志》所记十二郡一致,后人因而从之。《晋志》梁州下亦云:“惠帝复分巴西立宕渠郡,统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以新城、魏兴、上庸合四郡以属梁州。”然《华阳国志》此处不言分立宕渠郡,同书同卷《巴志•宕渠郡》云:“延熙中置,以广汉王士为太守。郡建九年省,永兴中李雄复置。”常璩以时人记时事,应可信。据此,则宕渠实为成汉所置,虽在惠帝时,然于晋朝无涉,未可视为西晋梁州属郡。
    新都郡。《晋志》四县:雒、什邡(注13)、绵竹、新都。
    涪陵郡。《晋志》五县:汉复、涪陵、汉平、汉葭、万宁。缺一县:丹兴。又《华阳国志》无汉复、汉葭,有汉发。
    汉复县。蜀汉立县,《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涪州”下引《华阳国志》云:“蜀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今本《华阳国志》无此语,亦不列此县,《宋志》又无涪陵郡,此县情形已不可知(注14)。
    汉葭县。东汉末刘璋立县。《宋志》荆州“巴东公相”条云:“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此县不见于《华阳国志》,具体情况不明(注15)。
    丹兴县。置立同汉葭县。《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涪陵郡》下“丹兴县”条云:“蜀时省。”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同条注云:“《寰宇记》卷一二○引《太康地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太康地记》所记区划止于晋武帝太康三年,由此条可见,丹兴县之省在晋初,常璩说‘蜀时省’,盖误。”
    巴郡。《晋志》四县:江州、垫江、临江、枳。
    巴西郡。《晋志》九县:阆中、西充国、苍溪、岐惬、南充国、汉昌、宕渠、安汉、平州。窜入二县:苍溪、岐惬;缺一县:宣汉。
    苍溪县。《宋志》无。《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剑南道•阆州》下“苍溪县”条云:“后汉分宕渠置汉昌县,属巴郡。隋改汉昌为苍溪也。”《隋书》卷二九《地理志•巴西郡》下同条云:“旧曰汉昌,开皇末改名焉。”则苍溪实是隋以来之名,晋无此县。
    岐惬县。《宋志》无。隋唐诸志亦无此县。检《旧唐书•地理志》,阆州下有岐坪县,云自利州度来,恐即《晋书》之岐惬县。《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义城郡》下亦有岐坪县,不注置立。缪荃孙辑《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一《山南道•阆州》下“岐坪县”条云:“宋于此立宋安县,后魏(注16)改岐坪。”检《宋志》,宋熙郡有宋安令。则此县是宋时方立。
    宣汉县。东汉旧县。《宋志》“南宕渠太守”下有宣汉令,云:“前汉无,后汉属巴郡,《晋太康地志》无。”检《续汉志》卷二三《郡国志•巴郡》下“宣汉县”条,刘昭注引《巴汉记》云:“和帝分宕渠之东置。”《晋志》巴西郡无此县,然下文叙立宕渠郡时又有,疑蜀汉或晋初省,太康后又置(注17)。
    巴东郡。《晋志》三县:鱼复、朐忍(注18)、南浦。缺一县:汉丰。
    汉丰县。蜀汉立县。《宋志》“巴东公相”下有汉丰令,云:“何《志》不注置立。《太康地志》巴东有汉昌县,疑是。”《太康地志》今不可见,《晋志》巴东无汉昌县,巴西之汉昌系分宕渠县置,应非。《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巴东郡》云:“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置。”未言曾废。《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山南道•开州》下“盛山县”条云:“汉朐忍县,属巴郡。蜀分置汉丰县,周改汉丰为永宁,隋改永宁为盛山。”蜀汉与刘宋皆有,又未言废县,则晋世不应独无,故列之。
    武都郡。《晋志》五县: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缺一县:上禄。
    上禄县。西汉旧县。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武都郡》。《宋志》“武都太守”下有上禄令,云:“汉旧县,后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又立。”既为太康三年立,又不言其后曾省,则两晋当皆有此县。《晋志》不载,或是漏记。同书卷九八《氐胡传》云:“(杨定)称藩于晋孝武帝。……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禄为仇池郡,见许。” 可知此县东晋后期仍在。
    阴平郡。《晋志》二县:阴平、平广(注19)。误一县:平广,当作平武。
    平武县。蜀汉立县曰广武,西晋改名。或谓即汉刚氐县,蜀汉改曰平武(注20)。《宋志》“梁州北阴平太守”下有平武令,云:“蜀立曰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剑南道•文州》下云:“晋于此置平武县,属阴平郡。”《华阳国志》此县亦作平武。
    魏兴郡。《晋志》六县:晋兴、安康、西城、锡、长利、洵阳。“晋兴”当作“兴晋”。长利、锡二县置立有争议。
    兴晋县。曹魏立县,西晋改名。《宋志》云:“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晋志》作晋兴,本条《校勘记》云:“方校(即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晋兴’当作‘兴晋’。见《宋志》三。按:《羊玄之传》谓玄之封兴晋侯,则晋时仍名兴晋。”其说是。
    锡县。西汉旧县。《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汉中郡》作“钖县”,《续汉志》卷二三《郡国志•汉中郡》作“锡县”,实形近而讹,何者为是,不复可知,志此以俟考。
    长利县。西汉旧县。见《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汉中郡》。晋太康中改为郧乡县(注21)。
    上庸郡。《晋志》六县:上庸、安富、北巫、武陵、上廉、微阳。缺一县:广昌(庸昌)。
    上廉县。《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金州》下“平利县”条云:“汉及魏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寻改为吉阳县。《周地图记》云:上廉县后移还上庸,于平利川置吉阳县(注22)。” 则此县晋世曾一度属魏兴,后移还上庸,今列于上庸郡诸县中。
    广昌(庸昌)县。疑曹魏立县。此县不见于《晋志》及《华阳国志》,《宋志》引《晋地记》云:“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则此县西晋曾存在,然废于太康之初,故不见于《晋志》。
(下略)

(注1) “广汉”下应有“还”字,说见后。
(注2) 今校本承顾广圻校本作“十二”或“一十二”,窃以为未妥,说见后。
(注3) 其书记梁州属县共六十三,除去晋初所废,尚余五十四。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以为“盖迭有变迁,或传写之误”。
(注4)  涪陵西晋末地陷于蛮,郡县悉废。《元和郡县图志》卷三〇《江南道•黔州》下云:“本汉涪陵县理。……至蜀,……改为郡。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
(注5)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〇《江南道•涪州》下“涪陵县”云:“州城(按即涪州城),本秦枳县城也,自李雄据蜀,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县城。”按本条校勘记引清人张驹贤《考证》云:“王象之引‘涪都’作‘涪陵’(按张氏《考证》底本为岱南阁本,与中华书局所据之金陵本字句有所不同),此误。官本作‘郡’,亦非。”可知桓温平蜀后涪陵郡侨置于巴郡枳县。前引文云“此地积为战场,人众奔波,或上或下”,可知枳县为东晋与成汉争夺之地,按涪陵陷蛮,已见前注所引文,而《晋书》卷七《成帝纪》两言李雄部将攻涪陵,执太守,可知此郡已侨置,岂当时已侨置于枳,而后桓温平蜀,遂因而不改乎?
(注6)   此县《宋志》及所引《永初郡国志》作苞中,《晋志》与《华阳国志》皆作褒中,此从《华阳国志》。古人言地名从音不从字,多有同时同地而音同字异者,不足为异。(注7) 此县《宋志》作城固,《水经注•沔水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同;然《晋志》作成固,《华阳国志》亦作成固,从之。
(注8) [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汉中志•汉中郡》80页注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注9) (清)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见《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注10)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考证》云:“《晋志》有剑阁县,常《志》无之。《方舆纪要》引《舆地记》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窃疑剑阁县如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汉寿,晋改云晋寿。’《舆地广记》云:‘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欧阳忞记为平蜀置,当有所本。
(注11)此县《宋志》作伍城,《晋志》与《华阳国志》皆作五城,此从《华阳国志》。
(注12)《晋志》梁益二州文中均列遂宁郡,而检《宋志》,仅益州有此郡;《晋志》梁州下云于德阳界东南立遂宁郡,则是分广汉置,《宋志》遂宁郡统巴兴、广汉、德阳、晋兴四县,可证。推测此郡两见于《晋志》之因,应由于广汉于《晋志》属梁州,其所分置不得不于梁州文中一见,而此郡本属益州,又不得不存于益州文中,遂至如此。遂宁郡分置后属益州,可推断广汉时亦属益州,断无原郡在一州,分置之郡又属一州之理。此亦可为广汉还益州一事之旁证。
(注13)此县《晋志》作什方,《续汉志》、《华阳国志》与《宋志》皆作什邡,此从《华阳国志》。
(注14)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涪陵郡》下“汉发县”条云:“有盐井。”注云:“汉发县,《函海》(按:指《函海》本)注云‘惠作葭’,谓惠栋校作葭也。《寰宇记》述郡沿革,亦作‘汉葭’。《晋书•地理志》汉发作‘汉复’,为郡治,又别有汉葭县。《寰宇记》引《太康地记》与《晋志》同,而误汉发为汉葭。考汉发县在今彭水县郁山镇,由本书‘有盐井’三字可定。发与复古同音,《晋书》作汉复,是正字。谓汉许其从事煮盐者,复其徭役,犹鱼复之复。本书作汉发,用其音为字。汉魏时文,重在字音,固多同音通假也。”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同卷同郡下“丹兴县”条注云:“有人说汉复即汉发或汉葭,但《晋志》汉复、汉葭并列,明非一地。《寰宇记》引《太康地记》,汉复北至涪陵(今彭水)九十里。胡三省《通鉴注》:今黔州洪杜县是其故理。”
(注15)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同卷同郡“汉发县”下注谓汉葭即汉发,并云:“《晋志》、《沈志》涪陵郡都有汉葭、无汉发,有人怀疑‘发’为‘葭’之讹,但《吴志•钟离牧传》也作汉发(按:检中华书局1959年版《三国志》,《钟离牧传》作汉葭),明非字误。盖本名汉发,后改名汉葭。本书前文(按:指《巴志总序》)云:‘涪陵谢本白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初以为巴东属国,后遂为涪陵郡。’《沈志》云:‘刘璋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立巴东属国,后为涪陵郡。’此二说相同,惟一称汉发,一称汉葭,可见汉葭即汉发无疑。《寰宇记》卷一二○引《太康地记》:‘汉葭在郡东百里,澧源出县界。’”又释志文“有盐井”云:“今彭水县东九十里之郁山镇产盐,……或晋时郁山一带属汉葭县境也。”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涪陵郡》下补汉葭县,并云:“省入涪陵。”其说云:“《晋书•地志(按:原文如此)》,汉发与汉葭二县并存。常氏上文言‘旧属县五’,又谓‘丹兴,蜀时省’,则入晋即只四县,不得云旧属五县矣。故依《晋志》补汉葭为五县。”然汉葭省入涪陵之说则不知何据。
(注16)北魏领土尚未包括此地,所谓“后魏”当指西魏。
(注17)清人孙人龙于所著《晋书考证》中改“割巴郡之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置宕渠郡”一句中之“宣汉”为“安汉”,其说云:“监本“安汉”作“宣汉”,各本同。按《汉书》即有安汉县,而本志下文巴西郡有宕渠、安汉二县,又《宋志》宕渠郡有宣汉无安汉,则合而核之,此巴西之误安汉为宣汉无疑也。臣龙言:按梁州巴西安汉本汉县,今云割巴西之宕渠、宣汉、汉昌置宕渠郡,则似宣汉即安汉;而《宋书》梁州巴西安汉为本置,魏兴之宣汉与巴渠之宣汉则桓温平蜀所侨置,若南宕渠之宣汉,则又宋时所新立也。又《宋书》益州巴西有宣汉,又有南宕渠之宣汉,则《宋志》之颠错,因元嘉互废而重出耳。”《华阳国志》记巴西郡有安汉,而宕渠郡亦有宣汉,可见原为二县,故不取孙氏之说。
(注18)此县《晋志》、《宋志》并作“朐(月忍)”,唯《华阳国志》一书作“朐忍”。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卷一《巴志•巴东郡》本县下注云: “‘朐忍’二字,或作‘朐(月忍)’。……东汉《曹全碑》、《巴郡太守张纳碑阴》、《西岳华山序碑》均作‘朐忍’,当以此为准。”其说是,从之。
(注19)《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阴平郡》载有四县,除阴平、平武外,尚有甸氐、刚氐二县,此二县《后汉书•郡国志》为道。《宋志》同郡下云:“《永初郡国》曰北阴平,领阴平、绵竹、平武、资中、胄旨五县。”又同郡下“阴平令”条云:“前汉、后汉属广汉属国,名宙底。《晋太康地志》阴平郡阴平县注云:宙底。当是故宙底为阴平。《永初郡国》胄旨县即宙底也,当是后又立此县,而字误也。”本条《校勘记》云:“‘宙底’,《汉书•地理志》广汉郡、《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华阳国志》阴平郡作‘甸底’,‘宙’‘甸’形似而讹。”则晋初阴平县与甸氐县已合并;刚氐见下注。
(注20)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二“疆域沿革•龙安府”云:“汉为广汉郡刚氐道,东汉置广汉属国都尉,蜀汉为江油戍,兼置平武县,属阴平郡,晋因之。”当有所本。
(注21)《宋志》魏兴郡下云:“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然《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魏兴郡》下云:“郧乡县,本名长利县。县有郧乡。”《水经注•沔水注》亦云:“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刘琳先生认为:“西汉长利县辖今湖北省郧县、郧西二县地。东汉省,并入锡县(原注:参沈《志》)。晋太康四年,复立长利县(原注:据沈《志》)。五年,改长利为郧乡县,移县治于长利之郧乡(原注:据《水经注•沔水》)。《晋志》魏兴郡有长利无郧乡,盖为太康四年以前之区划。沈《志》云‘太康五年改长利为锡’,又云太康五年改锡县为郧乡县,均不确。长利县改为郧乡县,仅县治与县名变更而已,与锡县无涉。故常《志》此处直云‘郧乡县本名长利县’。”其说是。任乃强先生校“县有郧乡”为“县有郧关”,认为:“长利县本在今郧西,而锡县在白河。晋改锡为郧乡,而以长利为锡,其郧乡县即亦徙治长利之郧关。郧关、以税关名。郧乡,以乡亭名。县境包举二地,故徙治而仍其称也。”则似觉牵强。
(注22)《隋书》卷二九《地理志•西城郡》下“金川县”条云:“梁初曰上廉,后曰吉阳。”与《太平寰宇记》同,依此说,则似此二县本为一事。以《周地图记》成书在前,应较近实,故不取《隋志》及《太平寰宇记》。
参考书目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中华书局           1974。
《宋书》            (梁)  沈  约          中华书局           1974。
《魏书》            (北齐)魏  收          中华书局           1974。
《隋书》            (唐)  魏  徵等        中华书局           1973。
《旧唐书》          (后晋)刘  昫等        中华书局           1975。
《通典》            (唐)  杜  佑          中华书局           1984。
《元和郡县图志》    (唐)  李吉甫          中华书局           1983。
《太平寰宇记》      (宋)  乐  史          商务印书馆         1936。
(《丛书集成本》)
《华阳国志校注》    (晋)  常  璩 撰       巴蜀书社           1984。
                            刘  琳 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晋)  常  璩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任乃强 校注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三国郡县表及考证》(清)  吴增仅 表       中华书局           1956。
                            杨守敬 考证
(《二十五史补编》本)
《东晋疆域志》      (清)  洪亮吉          中华书局           1956。
(同上)
《新校晋书地理志》  (清)  方  恺          中华书局           1956。
(同上)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清)  毕  沅          中华书局           1956。
(同上)
《宋州郡志校勘记》  (清)  成  孺          中华书局           1956。
(同上)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
《四川通志》        (清)  黄廷桂                             1733。
                    (清)  宪  德  修
                    (清)  张晋生  纂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5 19:08 编辑 ]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em12]

[em12]

TOP

re:历史地理专业的啊......俺一直很向往...

历史地理专业的啊......俺一直很向往的......[em03]
◆逡巡在逶迤的山嵐■彷徨在縹緲的塵緣◆

TOP

re:拜下~~~话说地理偶属于盲人类,历史属于...

拜下~~~话说地理偶属于盲人类,历史属于半调子类,学习……学习…… ^_^
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 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 枳多迦利,娑婆訶

TOP

re:怎么还有段英文啊?~~~病了,头疼欲裂,...

怎么还有段英文啊?~~~病了,头疼欲裂,容我病好后再来慢慢欣赏~~~[em03][em0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汗,看来我没有发言权呀~~~重行是科班出...

汗,看来我没有发言权呀~~~重行是科班出身,出手自然是好的~~~不如发去战盟吧,那里也许有同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嗯,现在毕业论文都要中外文摘要和目录、关...

嗯,现在毕业论文都要中外文摘要和目录、关键词的。诚信声明有签吗? 不过好孩子,如果真有你自己的观点,最好不要发全文的。除非你再也不做这个专业的研究了。
聪明又严谨的女人是自恋的典范。——如果再加上一点姿色。http://kamakura.blogms.com/blog/BlogView.aspx?BlogCode=kamakura

TOP

re:真有阿紫说的这么恐怖啊?![em04]

真有阿紫说的这么恐怖啊?![em0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谢谢紫殿提醒,还真没想到这一条,疏忽了疏...

谢谢紫殿提醒,还真没想到这一条,疏忽了疏忽了,我删一半吧,留上去下。现在的“转载”真是令人不敢小觑啊……
又及:中英文提要、关键词是必有的,目录我擅自给省略了,诚信声明没让签,可见我们还是很不正规啊,哈哈。
回芦名殿:我倒不是历史地理专业,我们学校没那么厉害,本科阶段就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写这个题目,不过是因为喜欢魏晋南北朝史,又跟了搞魏晋南北朝的导师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5 19:11 编辑 ]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嗯嗯,我看这篇也申报战盟检地吧~~~~

嗯嗯,我看这篇也申报战盟检地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真田...

引用:
下面引用由真田豪发表的内容: 嗯嗯,我看这篇也申报战盟检地吧~~~~
乃也太无良了……

TOP

re:看不到看不到~[em03]同是历史系...

看不到看不到~[em03] 同是历史系滴顶一顶~8过偶学了三年还烂得可以就是了~ 明年也要写了啊~~毕业论文
其实没有什么忘却~ 只有欺骗自己

TOP

re:重行算是正規的了。我們這個專業甚...

重行算是正規的了。 我們這個專業甚至少有人認真對待畢業論文,都是大段摘抄,隨便糊弄,簡單答辯了事。

TOP

re:我想可以给重行殿的国史做个集子.

我想可以给重行殿的国史做个集子.
优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优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

TOP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云间...

引用:
下面引用由云间舞鹤发表的内容: 我想可以给重行殿的国史做个集子.
嗯,赞成~~~~~~与阿紫的天下纪行那样单独做个专题放吧~~[em1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是。那么此文何时上主页呢?

是。那么此文何时上主页呢?
优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优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

TOP

re:这个自然是作者重行自己决定 ~~~~~...

这个自然是作者重行自己决定 ~~~~~ 是否愿意放上主页?何时放上去?~~~~ 重行见帖后回个话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依拙见,这一篇就不放了吧,自己人看看就好...

依拙见,这一篇就不放了吧,自己人看看就好。最近想到一个挺好玩的题目,尽快弄出来,算是顶这一篇,如何?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江城...

引用:
下面引用由江城梅花引发表的内容: 依拙见,这一篇就不放了吧,自己人看看就好。最近想到一个挺好玩的题目,尽快弄出来,算是顶这一篇,如何?
如此甚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论文都是需要注明参考文献出处的........

论文都是需要注明参考文献出处的......以备查验......[em01]
◆逡巡在逶迤的山嵐■彷徨在縹緲的塵緣◆

TOP

 47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