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敦煌》中的回鹘公主已去世,终年49

《敦煌》中的回鹘公主已去世,终年49

中川安奈,于1965年8月3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市,身高:167厘米,体重:49千克(23岁出道时的数据)爱好绘画、芭蕾、探戈。外祖母是德国人。所属事务所サンオフィス(SunOffice),近年易与同偶像演员中川杏奈混同(日文发音相同)。因参与中日合拍电影《敦煌》出道。2014年10月17日因子宫癌在东京去世。

日本人喜欢寻根,而且一不小心就寻到我们华夏族这里来。
  
  这部电影说的是北宋、西夏和回鹘的战争,情节虽然主要在西夏和回鹘之间展开,但宋朝才是真正的叙事前提。在影片中,北宋被设定成一个历史悠久,但腐败透顶的国家。所以书生赵行德才会离开开封到西北学习西夏文。因为西夏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连文字都是刚刚造出来。
  
  电影里的李元昊充满着自信,里面有一段对话很有趣: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国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的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国的语言呢?”
  赵行德沉默。
  李元昊:“那是因为宋国的文化比西夏先进,而且宋国比西夏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宋国的语言与西夏的语言,你认为哪一方比较正确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学习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字。”
  
  这样来看,这里的西夏,俨然就是日本的前世。
不过,电影如果这样拍,中国ZF必定不会答应。所以,日本人的真实目的倒不是拿西夏影射日本。而是用赵行德来说事。
  
  赵行德,本来是北宋的书生,他去学习西夏文,还为李元昊做事,看似是对北宋的背叛,其实不是。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保存文化典籍的角色。我觉得,赵行德本人才是日本人对自己的缩影,是一个文化角色的隐喻。
  
  日本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华文化,对中国的典籍及其重视,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我举一个例子: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以珍藏宋版而闻名,但是光绪三十三年,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华夏读书人痛心疾首,但事实却让我们更心痛的不是其东渡,而是书在日本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成为日本国宝。相反,那些没有流出去的书,却等待着北伐、战乱、文革等灾难。
  
  日本人孜孜不倦的保存文献,这与赵行德在电影中的冒着生命危险埋藏书籍的角色是一致的。
  
  《敦煌》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日本人对自己身份的一次体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日本人在拍摄历史片时的态度极其严谨,无论服装、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如果看过黑泽明的作品就知道)。片中西夏军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衣着朴素且灰扑扑的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沙漠里行过军,作过战的军队。而再看我们的国产古装片, 将士们往往衣着光鲜,质地考究,只可惜盔甲虽鲜明却轻飘飘的如同纸糊,衣料虽上佳却干净的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整天在屋里行军。不过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片在服装道具上已有很大改观。
     那时看敦煌,当看到西夏骑兵冲击回鹘军阵地时,对回鹘军的弓箭手放的箭总是惊叹不已。那箭不密,比起英雄里的箭阵完全是小儿科(但英雄里电脑画出来的箭已算不上是箭了,都快赶上战斧导弹了),但却能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弓劲弩,一排箭放出后,哧哧的破空声密如连珠,劲道之强让人顿时忍不住已经替对面冲过来的西夏人担起心来。而反观我们的国产片(没办法,谁也不想这么贬自家),射出的箭不知为什么总是歪歪斜斜,感觉没飞几步就要往下掉了。而且我还依稀记得回鹘弓箭手持弓的姿势很怪,与平常所见的持弓姿势截然不同。如今重看,才发现这些弓箭手拿的竟都是弩!
     驽发明于周亻弋。秦军布阵,前三排必为弓弩手,后为车兵和步兵,骑兵布于两翼。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精锐骑兵的冲锋,先由秦军弩手给以重大杀伤,步兵再出阵迎战,最终迫使廉颇不得不深沟筑垒,避战不出。在与匈奴作战中,秦军弩手往往在匈奴骑手弓箭射程范围外便已将其射落马下。这种军事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 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而匈奴却无力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缺乏制造弩的技术。制造弩所需的精密青铜铸造零件是刚刚学会冶炼技术的草原民族不可逾越的障碍。
     弩在中国古亻弋战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到宋亻弋,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宋军更加依赖弩这种远程武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剽悍铁骑。其时宋军作战部队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组成为弓弩手,这一比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所使用的复合型大弩射程最远可达 500米,要由几十个人才能发动,号称床子弩。宋辽澶州之战中,两军还未有接触,辽军主帅萧达览在察看地形时便被床子弩射死,导致辽军士气大落,最终同意退兵,与北宋结成澶渊之盟。
     可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绝少能看到弩的出现。导演们似乎更中意于弯弓搭箭的视觉效果,也可能弩这种道具比弓难做,成本更高(当然现在的影视有所不同,英雄中的大型机关弩,成吉思汗中的机关火箭,连汉武大帝中都看到了大量弩的使用),却不知弩在历次战争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弓。感谢敦煌,让我看到了弩的风采。敦煌中我很少看到弓,无论是守备阵地的回鹘人,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还是坚守敦煌的汉人部队,所用的几乎全都是弩,而不是弓----这才是真正的一幅古亻弋战争作战图。
     再看作战场面。国产片中的两军交锋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太深),而且更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大混战中,居然还有诸多高手单打独斗,腾挪闪跃,招数变幻,就差拿大顶倒立了,煞是好看。热闹是热闹,可要是这样的军队放在敦煌中,一轮西夏军的冲锋就足以将其冲得七零八落了。冷兵器作战时亻弋同样讲究诸兵种的配合作战和保持军队的阵形。局部战役的的决胜因素往往在于步兵方阵的整体性和骑兵的冲击力。尤其在骑兵主宰时亻弋,马高速奔跑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加上骑士的力量和技巧,以及武器质量的优劣(是否容易折断),都决定了谁能够在对决中胜出。最简单实用的动作就是刺和砍,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只能用来拍电影。敦煌中无论是士兵还是领队的军官都混成一团厮杀,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给两个人单打独斗。只不过如果是旗手和军官,周围一般会有更多的人保护(忍不住又要说一句,国产影视中不知为什么一只部队中拿旗的人往往会比拿刀枪的人还多,难道拿旗子去杀敌吗?)最后在敦煌城中的埋伏战,上千人挤在城门前的一片狭小空间里混战,长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亲兵的保护下,用他的佩剑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幕也拍得很精彩。
     总之,敦煌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亻弋军事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军队是如何行军,布阵,出战的。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这一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等到几个号手吹起号角,步兵、骑兵、弩兵、投石机兵,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整支部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刀枪尚未出鞘,已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凭着这样一支军队以及李元昊的天才指挥,西夏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征服河西,三败北宋,击溃辽军,终与宋、辽、吐藩成鼎立之势。

TOP

这部片子现在还在电脑里存着呢   看过很多遍

缅怀一下吧   年纪轻了一些
另:现在时兴对比  放到三国  偶最起码也素简雍那样的人物啊
吉泽满塞................................................................................................................................................................................................
统7   智8   政3      初始兵力:5083     持续动员中   收入:24723   技能:突击

 

TOP

哦,晚上找来看看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唉,几年前刚看过……
优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优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

TOP

看过了,把朱王礼要杀李元昊的理由归为爱上了被其夺走的回鹘公主,未免过于小说化了,俺倒觉得不如说成是朱王礼自己的野心似乎更有说服力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我收藏的是日语高清版的。小时候看过中文版的,确实是很经典,也正是通过朱王礼认识了西田敏行

TOP

TOP

影片中李元昊的扮演者和《天与地》宇佐美定满的扮演者是同一人——渡濑恒彦,《天与地》要比《敦煌》晚两年。后来出的电视剧版《天与地》,又扮演了同一角色。

TOP

恩,李元昊也算是个枭雄了,只可惜死得太不值当了~~~~翻翻史书,抢儿媳妇的就没啥好结果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忙装修的撸过

TOP

哦,某墙搞定妹子准备拉埋天窗了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发新话题